洪江女人找鸭子是在上面还是下面,洪江女性寻鸭上下问
对于鸭子的方位之争
这两天在洪江古商城的青石板上,总听见婶婶们闲聊时冒出这么句话:"你说咱们洪江女人找鸭子,到底是在上面还是下面?"这话听着像谜语,实则藏着生活智慧。作为在沅水边长大的人,我倒是品出些门道。
先说"上面"。清晨的洪江码头,雾气还没散尽,撑篙的船家刚靠岸,竹篓里的麻鸭就扑棱着翅膀。穿蓝布褂的嫂子们蹲在台阶上,手指捏着鸭脖子掂量:"这只鸭总在河面游,肉肯定紧实。"她们挑鸭的眼光毒得很,要知道鸭群在水面觅食时,运动量大,胸脯肉往往更饱满。这时候选中的鸭子,适合做成洪江特色的血粑鸭,焖煮时鸭肉不容易散。
再说"下面"。您要是黄昏去南正街转悠,准能看见几个大姐在吊脚楼下的竹笼前弯腰。这些鸭子白天在河底捞螺蛳,脚蹼带着泥腥味。"潜水的鸭子肥膘厚,炖汤最香。"王婆婆边说边翻开鸭翅膀根,"看这里黄澄澄的,准是常钻水底吃小鱼小虾的。"果然,当晚她家灶上飘出的老鸭汤,鲜得邻居都多扒两碗饭。
其实洪江女性寻鸭上下问的背后,藏着套饮食经。水面的鸭子运动多,肉质偏瘦,适合快炒;水底的鸭子油脂厚,适合慢炖。我叁姨有回笑道:"哪有什么定规?春天鸭子上岸孵蛋,秋天潜水的肥,得看时节哩!"这话在理,就像她们在古商城经营百年商铺的祖先,懂得货品要因时调整。
现在菜场里虽然随时能买到宰好的鸭子,但洪江的老街坊还是习惯亲自挑选。上周碰见卖鸭的老李,他指着两种鸭打趣:"上面漂的像二十岁后生,下面钻的像四十岁汉子,全看您要怎么做。"这话糙理不糙,挑鸭如识人,都得看内在品质。
说来有趣,这洪江女人找鸭子的学问,竟和古城建筑暗合。吊脚楼也是上层住人,下层储物,各有用处。就像我外婆常念叨的:"该在上头的别按下去,该在下头的别拎上来。"这话听着是说鸭子,细想却透着处世哲学。
昨儿在十字街遇见个外地游客,好奇地问为什么洪江人对鸭子这么讲究。卖酱料的周婶擦着手笑:"我们这儿鸭子喝沅江水长大,好比你们城里人挑山泉水泡茶,图的就是个对口。"这话把大家都逗乐了。确实,当别处都在争论甜咸豆腐脑时,洪江人更关心鸭子的前世今生。
夕阳西下时,我又看见几个戴斗笠的妇女站在河埠头。她们时而望望水面嬉戏的鸭群,时而看看笼中休憩的肥鸭,手指在算盘似的掐算。明天是谁家要办酒席?还是哪户要补冬?这洪江女性寻鸭上下问的古老选择题,依然在沅水边日日上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