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溪18岁学生一小时50元,兰溪18岁学生时薪五十元
最近在兰溪老家和亲戚聊天,听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。表姨家的孩子今年刚满十八,趁着暑假在家附近的培训机构带课,时薪正好五十块。这孩子平时话不多,但说到自己第一次靠讲课赚到钱,眼睛都亮晶晶的。
他带的两个初中生就住隔壁小区,每天骑着共享单车十分钟就能到。刚开始备课特别费劲,光是二次函数的概念就琢磨了一晚上。“怎么讲才能让初一的孩子听懂呢?”他在电话里这么问我,“后来我突然开窍了,用打游戏升级来比喻解题过程,两个孩子马上就来劲了。”
第一次收到转账的那个傍晚
记得第一次收到微信转账是在周日的傍晚。夕阳把书桌染成蜂蜜色,他看着屏幕上跳出来的150元——正好是叁小时的报酬,手指在确认收款键上悬了好久。这笔钱和过年收的红包感觉完全不一样,他说就像自己种的小番茄终于结果了,虽然只有几颗,但比水果店里买到的甜得多。
现在他每周固定带六个课时,算下来月收入能抵得上大学两个月的生活费。最让他开心的不是赚钱本身,而是楼下王阿姨见面时总会拍拍他肩膀:“我们家小子这次数学及格了,多亏你这个小学老师呀!”
其实这份兰溪18岁学生一小时50元的兼职,给他带来的变化远不止这些。原本内向的性子慢慢打开,学会看着学生的表情调整讲课节奏,甚至开始研究起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。有次他突发奇想,把叁角函数公式编成顺口溜,两个学生笑着就记住了。
当然也会遇到瓶颈期。某个周叁下午,任凭他怎么讲解,学生就是理解不了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。他索性合上练习册,带着孩子在草稿纸上画起迷宫游戏,等玩到第叁轮,那个总爱走神的小男生突然喊了声:“我明白了!原来要找这个隐藏的等量关系!”
这份时薪五十元的工作,渐渐成了他观察世界的特殊窗口。通过两个初中生,他了解到现在中学生追的动漫,听的网络歌曲,还有他们面对升学压力时的小烦恼。有时讲课间隙,孩子们也会好奇大学生活,他就描述图书馆通明的灯火和篮球场上的欢呼声。
现在他书桌抽屉里存着个浅蓝色信封,专门存放每次的课时费。他说等到攒够数目,要买套专业级的数位板,再请全家去新开的杭帮菜馆吃顿饭——用自己赚的钱给奶奶夹块东坡肉的感觉,应该比数学考满分还棒。
秋雨渐渐凉了,他依然每周骑着那辆褪色的自行车穿梭在巷弄里。车铃叮当作响,后座书包里装着精心准备的教案。这个兰溪18岁学生时薪五十元的故事,就像老街青石板上跳跃的雨滴,普通却闪着微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