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密车站附近小巷子玩耍的地方,高密站旁胡同游玩好去处
刚出高密站,朋友就拽着我往大路相反的方向走。“别总盯着那些招牌景点啦,”她神秘地眨眨眼,“带你去个有意思的角落。”
说实话,起初我有点犯嘀咕。车站附近能有什么好玩的?不就是些匆匆过客和嘈杂车声嘛。可转进第一条巷子,整个人就愣住了——暑气好像被那道窄窄的入口拦在了外面,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青苔润润的,空气里有种老木头和艾草混着的味道。
藏在砖瓦缝里的慢时光
这儿和高密车站附近小巷子玩耍的地方完全两个世界。没有游客的喧闹,只有树荫下摇蒲扇的大爷,竹椅吱呀作响。有个大姐正从二楼的竹竿上收衣服,看见我们举着相机,笑着指指前面:“再往里有家糖水铺,她家的绿豆汤熬得可好了。”
顺着方向往前走,果然找到个巴掌大的店面。婆婆坐在灶台后头扇扇子,铝锅咕嘟咕嘟冒着甜香。叁块钱一碗的绿豆汤,她非要给我们多加勺桂花蜜。“慢点喝,这天儿热。”说完又眯着眼睛打盹去了。这种不紧不慢的节奏,让人不自觉就把脚步放轻了。
转角遇到的手艺人
再往深处走,敲打声把我们引到个修鞋摊前。老师傅耳朵上别着铅笔,正给一只皮鞋换底。他在这条高密站旁胡同住了四十多年,说起每块石板的来历都如数家珍。“现在年轻人嫌这儿旧喽,”他手上活儿不停,“可你们看这墙头——明朝的砖,民国时的雕花,都还结实着呢。”
隔壁木门虚掩着,飘出淡淡的糨糊味。探头一看,竟是间裱画作坊。老师傅把宣纸抚平的动作,轻柔得像在给婴儿盖被子。他说这条巷子像棵老树,表面看着安静,根须却扎得深。做风筝的、剪纸的、唱戏的,都在这儿生了根。
正说着,远处飘来咿呀的唱戏声。循声找去,是个院坝里在排茂腔。几位老人坐在条凳上,胡琴一响,眼神立刻变了。那个演《罗衫记》的青衣,刚才还和我们聊买菜的事,此刻水袖一甩,悲切切的唱词就把午后的阳光都搅动了。
太阳西斜时,我们转到巷子尽头。这里藏着家只摆四张桌子的火烧铺,油香能把人勾住。等热乎乎的火烧时,我突然想起车站广场上那些行色匆匆的旅客——他们大概不会知道,隔着一排房子,还有这样自在的天地。
朋友碰碰我胳膊:“怎么样?这高密站旁胡同游玩好去处,比景区有意思吧?”我咬着酥脆的火烧点头。这些巷子就像城市的掌纹,看似杂乱,却藏着最真实的生活脉络。哪天你要是路过高密站,不妨也拐进来看看——记得留够时间,这里的每个转角,都可能撞见让你舍不得走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