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州小粉灯一条街,青州小粉灯街区风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06:14:49 来源:原创内容

傍晚时分,我沿着青石板路慢慢往前走,两旁的灯笼次第亮起,暖融融的光晕在暮色里荡开,像是给整条街披了层薄纱。有位提着菜篮的大婶笑眯眯地说:“这条街啊,白天是柴米油盐,晚上就成了画。”这话真不假——白天这里就是普普通通的生活街区,可一旦华灯初上,那些悬在檐下、挂在树梢的小粉灯便活了起来,连空气都变得温柔。

转角处遇见个摇蒲扇的老伯,他指着巷口那盏六角宫灯告诉我:“这灯在我爷爷那辈就在了。早年是纸糊的,现在换成绸面,可里透出的光还是老样子。”我凑近细看,灯面上绘着青州八景,墨色在粉光里若隐若现。老人家说起十年前街坊们自发修缮灯笼的往事,十几户人家凑钱选布料,手巧的媳妇负责缝制,木工师傅重新打造灯架,愣是把这条街的魂儿留住了。

灯火里的烟火人间

往前走不远,阵阵甜香引着我停在一家糖水铺前。老板娘正踮脚调整门前的灯笼,转身时围裙上还沾着糯米粉。“这盏灯跟了我二十年啦,”她边盛桂花圆子边说,“刚摆摊时只有个煤油灯,后来换成电的,但必须是粉色的——客人们说,这个颜色照得吃食特别诱人。”确实,那碗淋了糖桂花的圆子,在灯光下晶莹剔透得像珍珠。常来的食客都知道,要坐在靠门第叁盏灯下的位置,那里的光能把食物衬得最美味。

再往深处走,竟发现灯笼的形态各有千秋。除了传统的八角灯、宫灯,还有年轻人开的咖啡馆外挂着几何造型的现代灯,书店门口垂着绘有诗词的卷轴灯。茶馆老板正在檐下调试新做的智能灯笼,见我好奇便演示起来:“手机一点就能变换七种粉色,深粉像桃花,浅粉似朝霞。”但他随即关了特效,恢复成最初那种暖暖的粉,“试来试去,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颜色最耐看。”

夜幕完全降临时分,我登上街尾的观景台。整条青州小粉灯街区风貌尽收眼底,深深浅浅的粉色光带在黛瓦间流淌,恍若星河落入了人间。有对情侣靠在栏杆上拍照,姑娘的白色连衣裙被灯光染成了樱粉色。下方院落里,几位老人正在灯笼下对弈,手边茶壶冒着袅袅白气。这景象让人忽然明白,那些光影里摇曳的,何止是灯火,更是寻常百姓家柴米油盐里长出来的诗意。

往回走时经过社区文化站,偶然瞥见墙上钉着泛黄的《小粉灯公约》,第叁条写着:“本街灯笼亮度须以能看清报纸首行为宜。”不禁莞尔——原来连光影浓淡都藏着对他人的体贴。正要离开,碰见蹦跳着够灯笼穗子的小女孩,她母亲轻声提醒:“小心别晃着灯呀。”这句话,或许就是青州小粉灯一条街最动人的注脚:人们对这些灯火有着近乎虔诚的珍视,因为它们照亮的不只是回家的路,更是这座城市最温暖的记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