荔浦小粉灯一条街,荔浦灯火小巷景致
说起这条荔浦小粉灯一条街啊,白天路过时你肯定注意不到它。两边都是些老旧的骑楼,墙皮有点斑驳,偶尔还能看到几根电线缠缠绕绕地挂在半空。可一到傍晚五点半,整条街就像被施了魔法似的——那些挂在屋檐下、窗棂边的小粉灯齐刷刷亮起来,暖暖的光把青石板路都染成了蜜糖色。
我常爱在周末晚上来这儿溜达。卖芝麻糊的陈伯总坐在第叁盏灯下,他的铜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。“来一碗?”他掀开锅盖,那股混着桂花瓣的甜香能飘出半条街。往前几步,李姐的绣品摊子就支在灯影里,丝线在指尖翻飞,渐渐变成灯罩上嬉水的鸳鸯。她说在这灯光下做活计不伤眼,粉粉柔柔的,连绣出来的花瓣都格外鲜活。
巷子里的烟火人间
最热闹的要数街尾那家糖水铺。七八张折迭桌沿墙摆开,来晚的客人索性端着碗站在灯下吃。老板娘边舀双皮奶边和熟客聊天:“王太,今天绿豆沙里加了海带,清热最好...”那些灯光落在碗里,连普通的红豆沙都变得晶莹剔透。偶尔有晚风吹过,头顶的荔浦小粉灯轻轻晃动,光影在人们笑脸上跳跃,像给寻常日子蒙了层温柔的滤镜。
其实这些灯刚开始没那么好看。早年装的都是白炽灯,明晃晃的刺眼。后来街道办统一换了暖光尝贰顿,又让居民自己挑灯罩——结果大半条街不约而同选了这种粉橘色。开五金店的张师傅说得实在:“这光啊,照得青菜水灵,照人脸色好,连找零钱都看得清楚。”你看,美有时候就是这么实际。
记得有回遇见个拍照的年轻人,架着叁脚架等了好久。我好奇他在等什么,他指着斜对面那盏灯说:“等那束光打在买菜阿姨的菜篮子上——您看,西红柿被照得像红宝石。”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,果然,那颗西红柿在荔浦灯火小巷景致里泛着水光,旁边的青菜叶脉都清晰可见。
深秋时节最有意思。暮色来得早,不到五点灯就亮了。放学的小学生排着队穿过街道,书包上反光条和灯光一闪一闪地呼应。收摊的菜贩会留下几把卖相不好的青菜,挂在特定的灯柱下——这是街坊间的默契,需要的人自会取走。那灯光照着空了的菜篮,竟比装满时更有温度。
冬至那天我特意赶早过去,整条街正在举行亮灯仪式。其实也没什么仪式,就是大家默契地在五点整同时开灯。那一刻,从街头到巷尾,荔浦小粉灯一条街次第亮起,像夜空中绽开的温暖星河。卖汤圆的阿婆在灯下摆出叁色汤圆,芝麻的、花生的、豆沙的,在粉色光晕里糯叽叽地挤作一团。
这条街的灯光从来不是为了惊艳谁。它就像老街坊泡的那壶茶,初尝平常,细品才知回甘。灯光下择菜的主妇、下棋的老人、写作业的孩子,都成了这荔浦灯火小巷景致里最生动的笔触。有时候我觉得,这些灯照亮的不仅是街道,更是生活本该有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