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令哈学生品茶工作室,学子饮茶活动空间
德令哈的春天总是来得稍晚一些,当南方的柳絮已经飘尽,这里的格桑花才刚冒出嫩芽。就在这片高原蓝天下,有个特别的地方悄悄生长着——德令哈学生品茶工作室,学子饮茶活动空间。说来挺有意思,第一次听说学生自己搞品茶工作室,连我都觉得新鲜。你们可能想象不到,这群年轻人是怎么把古老的茶文化玩出新花样的。
推开工作室那扇挂着铃铛的玻璃门,最先闻到的不是咖啡香,而是清雅的茉莉花茶味。墙角那个原木茶架上摆的不是书本,而是各式各样的茶叶罐子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正在给新来的同学演示如何冲泡普洱,他边说边比划:“水温很关键的,就像咱们做实验要控制变量...”这话把大家都逗笑了。确实,在这儿品茶不像老茶馆里那么严肃,倒像是把实验室搬进了茶室。
茶香里的青春滋味
上周五下午我正好路过,看见七八个学生围坐在长条茶桌前。他们在品叁种不同的绿茶,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在开“茶叶品鉴会”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抿了口茶,突然惊喜地说:“这和我老家爷爷炒的茶味道好像!”那一刻她眼睛亮晶晶的,想必是想起远方的家了。这种突如其来的亲切感,恐怕只有在德令哈学生品茶工作室才能体会到。
让我意外的是,这个学子饮茶活动空间不只是喝茶那么简单。他们每个月都会邀请当地做茶几十年的老师傅来聊制茶的门道,学生们边听边记笔记,那认真劲儿不亚于上课。有次有个学生突发奇想,把藏族同胞常喝的酥油茶和闽南功夫茶做了对比,大家七嘴八舌讨论了大半个下午,最后连茶凉了都忘了喝。
现在时不时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傍晚时分,叁两个学生捧着茶杯站在窗前,看着夕阳把远处的雪山染成金色。他们可能刚结束一天的课程,在这里歇歇脚,聊着实验数据或者社团活动,手心里那杯温热的茶,成了忙碌学习生活中难得的慰藉。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,正是德令哈学生品茶工作室最打动人的地方。
前两天遇见工作室的发起人,是个大叁的物理系学生。他说最开始就是几个爱喝茶的同学凑在一起,后来发现好多人都对这个感兴趣,索性就弄了个固定场地。“我们不在乎能不能成为品茶专家,”他转动着手中的建盏,“就是想让同学们有个能静下心来说说话的地方。”这话说得真挺在理的,现在年轻人需要的,或许就是这样一片能慢下来的小天地。
转眼这个由学生自己打理的品茶空间已经运作快一年了。茶架上的茶叶种类越来越多,留言本上也写满了不同笔迹的喝茶心得。有意思的是,最近他们还搞起了“茶叶盲品”活动,蒙着眼睛猜茶名,猜对的奖励居然是——负责洗一周的茶具。虽然奖品听起来有点“坑”,但大家玩得不亦乐乎。
窗外又飘起了细雨,工作室里那盏暖黄色的灯笼悄悄亮了。几个学生正在茶香中讨论着期末论文,手边的茶杯冒着缕缕热气。这幅画面让我忽然觉得,这个独特的学子饮茶活动空间,就像高原上顽强生长的格桑花,不起眼却充满生机。它不单单是个喝茶的场所,更成了这群年轻人大学生活中温暖的一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