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城小粉灯一条街,桃乡粉灯老街景
肥城小粉灯一条街的傍晚总是来得特别早。当夕阳的余晖刚擦过老屋檐角的灰瓦,沿街那几百盏粉色灯笼便不约而同地亮了起来,像是被晚风温柔唤醒的睡莲,一朵接一朵在暮色里舒展开来。
这时候的老街最有味道。青石板路上晃动着浅浅的粉光,走在上面,脚步都会不自觉地放慢。街口卖糖画的老张头常说,这肥城小粉灯一条街的光啊,跟别处不一样——不是那种扎眼的亮,而是像温水里化开的胭脂,把整条街都泡得柔软起来。
灯笼下的烟火人生
要说这条街最热闹的,还得数马家灯笼铺。第叁代传人马师傅正弓着腰给新做的灯笼骨架裱糊绸布。“现在的年轻人总嫌传统灯笼土气,”他扶了扶老花镜,“可你们看看,这手工染的桃粉色,机器哪能调得出来?”
铺子前的长凳上总坐着些老街坊。退休的杨老师最爱在这儿讲古:“早些年啊,咱们桃乡粉灯老街景可不是现在这样。那会儿灯笼用的是桃花纸,点上蜡烛,风一吹就在巷子里飘飘摇摇的,像极了桃花瓣落在水面的样子。”这话匣子一开,周围纳凉的人都凑过来了。
可不是嘛,虽说现在换成了更安全的绸布和尝贰顿灯,但那份温润的光晕倒是传承下来了。路过的人常会停下脚步,举起手机对着灯笼拍照。有个穿汉服的姑娘站在灯笼下转圈,裙摆扫过青石板,那光影交错的模样,真让人分不清今夕是何年。
再往深处走,空气中开始飘起各种香味——刚出笼的桃木熏鸡、冒着热气的桃胶羹,还有孩子们举着的桃花状棉花糖。这些老字号店铺的门脸上,都挂着那盏标志性的粉色灯笼,成了整条街最温馨的招牌。
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着奶奶来赶集的情景。那时候的灯笼还没现在这么精致,但那份期待的心情却一模一样。奶奶总会用她粗糙的手指着灯笼说:“看,咱们肥城小粉灯一条街又亮灯了,该回家做饭喽。”
如今走在桃乡粉灯老街景里,还能看见那些熟悉的身影。修了叁十多年自行车的王大爷还在老地方摆摊,他的工具箱边上就挂着一盏小粉灯;街尾的书店老板娘照例在灯笼下摆出畅销书,偶尔还会给孩子们讲灯笼的传说。
夜色渐深时,游客慢慢散去,老街恢复了宁静。这时候的灯笼光晕洒在空寂的街道上,反而更显出它本真的韵味。巡逻的保安打着手电经过,光束扫过廊下那些待售的灯笼,像是在清点这座城市的梦。
临走前我又回头望了一眼。整条肥城小粉灯一条街安静地卧在夜色中,那连成一片的粉色光带,既温暖着游子的归途,也守护着老街的记忆。或许明天太阳升起时,这些灯笼会暂时收起光芒,但只要黄昏降临,它们一定会如期亮起——就像这座小城里永不熄灭的温柔念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