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广州学生800元3小时通话
最近在广州的家长群里,有个话题悄悄火了起来——某初中生花了整整800块,就为了和同学通叁个小时电话。这事儿听着挺离谱的吧?我刚听说时也愣了半天,现在小孩的通话都这么贵了?
其实这事得从两个角度琢磨。我邻居家上初二的婷婷就是例子,她上周用妈妈手机充了话费,第二天她妈收到账单差点没站稳。仔细一问,那晚她和转学去上海的好友打了叁小时视频电话,说着说着就忘了时间。
电话两端的真实故事
婷婷红着眼睛说:"我们约好每个月要视频聊一次的。那天她在新学校被排挤,我总不能说'话费太贵了挂了吧'..."这孩子边说边抹眼泪,"平时爸妈不准我玩手机,除了打电话还能怎么安慰她呢?"
移动营业厅的小王告诉我,现在学生办理夜间流量包、通话套餐的确实多了。"有些孩子宁愿省下早餐钱,也要买那种9块9的定向流量包。"他翻着台账摇摇头,"特别是寒暑假过后,总会有几个家长来查孩子的话费明细。"
就在上周,还有个妈妈拿着800多元的话费单来营业厅理论,说肯定计费系统出错了。结果一查,全是深夜时段的长途视频通话。"她家孩子每晚和出国读书的发小连麦写作业,两个孩子开着视频各写各的,偶尔抬头说两句话。"
这种隔着屏幕的陪伴,或许就是现在孩子们维系友谊的方式。以前我们上学时,想朋友了顶多传个纸条,现在孩子们的选择多了,代价也跟着变了。
当然不是说长时间打电话就是对的。那个广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事传开后,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专门聊了这个问题。"重要的不是花了多少钱,而是要学会量力而行。"她让孩子们想想,有没有更合适的联系方式,"比如约定好每周六晚上聊半小时,既不会影响学习,也不会造成话费压力。"
这事让我想起小时候,那时没有手机,想和外地亲戚说话得跑去邮局打长途。每分钟两毛钱,还得掐着表说话。现在通话方便了,但孩子们反而要面对新的困扰——如何在便捷和节制之间找到平衡。
或许关键不在于阻止他们打电话,而是帮他们理解什么是适度的沟通。就像那个广州学生800元3小时通话的例子,如果两个孩子事先约好改用社交软件的视频通话功能,可能根本不会产生这么高的话费。
下次听到类似的事情,先别急着责怪孩子。不妨坐下来问问:这个电话非打不可吗?有没有更合适的联系方式?毕竟,我们都是从那个渴望与朋友保持联系的年纪过来的,只是现在的孩子,需要在新环境下学会把握分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