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丘100元小胡同,章丘百元小巷游
那天朋友神秘兮兮地问我:"知道章丘100元小胡同吗?听说一百块能玩转整天!"我笑着摇摇头,这年头居然还有这么实在的地方?
清晨六点半,我揣着两张五十元纸币坐上了首班公交车。晨光里的老城区像是没睡醒,青石板路泛着湿润的光。刚拐进第一条巷子,就被阵阵焦香勾住了脚步——卖烧饼的大爷正把炉子摆出门外。"芝麻烧饼一块五,糖饼两块",摊位上歪歪扭扭的价目表让我愣了神。
百元预算的奇妙旅程
捧着烫手的烧饼继续往前,遇见的第一家铺子就让我挪不动步。老师傅坐在小马扎上编着柳条筐,手指翻飞间,细长的柳条就像在跳舞。他见我感兴趣,乐呵呵地示范怎么挑柳条:"要选柔韧不断的,像这样..."十分钟后,我手里多了只迷你菜篮,才花了二十元。
顺着巷子往深处走,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越来越密。卖布鞋的阿姨脚边堆着几十双千层底,卖糖葫芦的老伯扛着满杆晶莹,剪纸的姑娘窗台上摆着生肖窗花。我在剪纸摊前停了很久,最后花八块钱买了对鸳鸯——新娘盖头上该有的那种。
中午寻着香味钻进一家面馆,木招牌上写着"大肉面十五元"。老板娘系着蓝布围裙在灶台前忙碌,大骨头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翻滚。等面的工夫,邻桌大爷和我闲聊:"这条章丘百元小巷游的路线,我走了十年。从前这儿是卖农具的,现在变成游客打卡地咯。"
下午在旧书店消磨时光。书架间的过道仅容一人通过,泛黄的书页散发着霉味与墨香。我淘到本1982年的章丘县志,才十元钱。店主是个戴老花镜的奶奶,她说这些书都是街坊邻居送来的,"放着也是落灰,不如给想看的人"。
小胡同里的人生百态
转角修鞋摊的师傅正给高跟鞋换底,他身后墙上挂着各种皮料,像幅抽象画。"现在年轻人都爱章丘100元小胡同,"他头也不抬,"上周末有个姑娘,在这条巷子里花了九十八块七毛,非让我给鞋跟加个胶垫凑满百元。"
夕阳西下时,我的钱包里还剩最后五元钱。刚好遇见挑着担子卖荷叶粥的大娘,青瓷碗里盛着碧莹莹的米粥,正好五元。坐在巷口的石墩上慢慢喝着,看晚霞把青瓦房染成暖橙色。
收摊的商户们互相道别,自行车铃铛响成一片。修鞋师傅收拾着他的工具篮,书店奶奶正在上门板,卖柳编的老人把剩下的材料捆扎整齐。我忽然明白,这条章丘百元小巷游真正的价值,不在于你能用一百元买到什么,而在于这些依然坚持用双手创造价值的人。
华灯初上时,我捏着叁枚一元硬币走出巷口。回头望去,灯笼次第亮起,整条胡同变得温暖而明亮。或许明天该带朋友再来一次,这次要试试那家排队很长的豆腐脑——才四块钱一碗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