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城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最近在桐城的街头巷尾,有个话题特别火——初中生之间悄悄流传着“50元打3小时电话”的服务。刚听说这事时,我还以为听错了,现在不是人人都有手机吗?怎么还有花钱打电话这回事?
我家楼下小卖部的王阿姨说,常看到几个穿校服的孩子聚在电话亭旁。有个戴眼镜的男孩每周叁傍晚都会来,捧着个小本子念念有词。有次我恰巧听见他在说英语,发音还挺标准。后来熟悉了才知道,他靠这个已经攒够了买参考书的钱。
电话两端的风景
其实这“桐城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服务,内容五花八门。有个叫小林的孩子专门陪练英语口语,他家隔壁住着位回国养老的华侨老教师,耳濡目染学了不少地道表达。另一对双胞胎姐妹更绝,她们开通“树洞热线”,专门听同龄人倾诉心事。有个常打的女生说:“有些话跟爸妈说不通,跟朋友又不敢说,反倒能和陌生声音坦诚相待。”
记得有个周末傍晚,我在公园长椅上遇见个正在服务中的男孩。他举着手机轻声细语:“这道数学题最关键的是辅助线...”斜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。后来他告诉我,对方是个住院的初叁学生,家里管得严不让带手机,又怕功课落下。“虽然每次要举着手机说叁小时,但想到他能在病房里继续学习,就觉得特别值。”
这些孩子挺有经营头脑。有人专门制作了服务菜单:基础版是作业辅导,升级版包括陪聊解压,甚至还有专属定制。价格都围绕着“50元3小时电话”这个标准浮动,既让同学负担得起,自己也能赚些零花钱。
现在想想,这个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的服务之所以能存在,或许正是因为满足了某些特别的需求。比如有些家长严格控制手机使用时间,但孩子又需要长时间讨论小组作业;比如住校生的通话时间有限制;再比如有些人就是需要个能耐心倾听的陌生人。
隔壁单元的刘老师说起这事直摇头:“我们当年哪想得到这种点子?”但她的学生里有个参与服务的女孩反驳:“这比伸手向爸妈要钱买专辑有成就感多了。”那女孩最近用赚的钱买了套《全球通史》,她说每次通话前都要查很多资料,反而把自己的知识面拓宽了。
黄昏时分路过学校后门,总能看见几个孩子举着手机靠在围墙边。他们有的在讲题,有的在聊天,偶尔传来清脆的笑声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用滨颁卡打电话的年代,不过现在这些孩子把简单的通话变成了充满创意的小事业。或许很多年后,当他们回想起这段“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”的经历,会发现自己最早的社会实践,就始于这个小小的电话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