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学子饮茶课堂体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0:40:20 来源:原创内容

推开教室门,一股茶香先飘了出来。十几个学生围坐在木桌旁,手里捧着白瓷茶杯,那专注的神情不像在上课,倒像在参加什么雅集。这是敦煌七中的日常课堂,只不过今天的教材不是课本,而是茶。

“你们看这茶汤颜色,和咱们莫高窟壁画上的赭石色像不像?”李老师轻轻晃动茶杯,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茶汤上,泛起琥珀般的光泽。坐在前排的扎着马尾的女生突然笑起来:“还真是!昨天美术课我们刚临摹了第57窟的菩萨衣裙,就是这个颜色。”

当茶香遇见壁画

这样的对话在敦煌的课堂里不算新鲜事。学校叁年前把茶文化课排进课表时,不少家长还嘀咕:喝茶能喝出啥名堂?可现在你看看,孩子们不仅能品出不同茶的滋味,还能把茶和敦煌文化联系起来。上周有个学生捧着武夷岩茶说,这茶的回甘让他想起月牙泉的水——清冽中带着甜,说完自己都愣住了。

茶艺社的王同学一边温杯一边说:“刚开始我觉得泡茶特麻烦,水温、时间都要掐着表。后来有次泡龙井,我突然明白了——这和修复壁画不是一个道理吗?都得慢工出细活。”她手腕轻抬,碧绿的茶汤稳稳注入杯中,动作娴熟得不像个高中生。

教室里最热闹的要数“盲品”环节。学生们蒙上眼睛,靠嗅觉和味觉辨认茶叶。有个男生一口就尝出了茯砖茶:“这是我爷爷常喝的!以前总觉得这味道陈旧,现在倒品出大漠的味道来了。”这话引得大家都笑了,笑声惊起了窗外榆树上的麻雀。

说来也怪,自从开了茶课,学生们对敦煌文化的理解反而更深了。历史老师发现,讲到丝绸之路茶马互市时,孩子们眼睛都亮亮的——他们亲手泡过那些穿越千里的茶叶,知道一片叶子背后藏着多少故事。

茶课也不总是在教室里。春秋两季,老师会带着学生去鸣沙山下的杏树林里上课。铺开毡布,摆上茶具,就着大漠的风沙品茶。有次刮大风,茶汤里落了细沙,有个学生打趣说:“这下真成了‘敦煌特调’。”大家笑着继续喝茶,谁也不介意。在这座被黄沙环绕的城市里,孩子们学会了与自然和解。

最近音乐老师还琢磨出新花样——把茶道和敦煌古乐结合起来。伴着仿制琵琶的乐声,学生们练习注水、出汤。乐声悠扬,茶香袅袅,恍惚间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敦煌。有个学生说,他在茶香里好像听见了驼铃声响,那是丝路商队正从远方走来。

教导主任偶尔会来茶课转转,他不喝茶,就爱看孩子们专注的样子。他说这群孩子端着茶杯时,眼睛里有种特别的光,那光他在莫高窟临摹的画师眼里也见过。或许这就是文化传承该有的样子——不刻意,不勉强,就像好的茶汤,入口温润,余味悠长。

窗外,九月的风吹过胡杨树,沙沙作响。教室里,新一壶水又烧开了,水汽氤氲中,那些年轻的面庞若隐若现。他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用最中国的方式,寻找着与自己、与历史对话的可能。茶凉了又续,课上了又下,而某种东西正在悄悄生根,就像沙漠里的梭梭树,不起眼,却倔强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