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河口大学城学生约茶,学子课余品茶聚会
梅河口大学城的林荫道上,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捧着书本说笑着往茶室走。这家叫"清茉坊"的地方最近成了我们课后最爱去的据点。朱红色的窗棂边摆着几盆绿萝,木质桌椅被磨得发亮,老板娘总在下午叁点准时插上电水壶,那"咕嘟咕嘟"的沸腾声像是某种暗号。
上周叁考完选修课,我们五个挤在靠窗的卡座里,小陈掏出一包正山小种神秘兮兮地说:"我叔从福建寄来的,咱们尝尝?"玻璃茶壶里渐渐晕开琥珀色,空气中弥漫起松烟香。对面正在刷题的李琳突然抬头:"这味儿让我想起奶奶家的炭火炉子。"她说着放下笔,把我们面前的杯子逐个斟满。那一刻,谁都没提刚结束的考试,也没聊下周的小组作业。
茶香里的悄悄话
不知不觉形成了惯例,每周叁的学子课余品茶聚会成了雷打不动的约定。有时带自家茶叶,有时尝店里的新品,最有趣的是上月尝的云南月光白,叶片背面覆着细密银毫,在玻璃杯里舒展时像在跳舞。学设计的王璐当场掏出速写本,说这比素描课上的静物生动多了。
其实最初提议约茶是因为大家总盯着手机。现在倒好,手机都搁在竹编筐里,偶尔响起的通知音反而显得突兀。有回聊到兴头上,窗外忽然飘起雨丝,雨点敲着遮阳棚噼里啪啦的,老板娘送来一碟南瓜子:"慢点儿喝,这雨且停不了呢。"我们索性又要了壶老白茶,看着水汽在玻璃上凝成薄雾。
茶喝到第叁泡味道会变淡,可话匣子却越打越开。上次讨论暑期实践,居然在茶桌上凑出个支教队的雏形——会摄影的负责教孩子们拍照,文笔好的带着写观察日记。那壶碧螺春凉透了都没人注意,最后只好续上热水继续喝。
现在经过清茉坊,常能看见其他院系的同学也在办茶会。有时是围坐着讨论课题,有时单纯在翻杂志。竹帘卷起半幅光影,那些茶杯上空升起的热气,恍惚间把整间屋子变成了大型书房。或许所谓的学生约茶,图的从来不止是那口茶汤。
昨天碰到老板娘进货,她指着新到的凤凰单丛笑说:"这批茶来得正好,你们周叁的库存该补货了。"我才意识到,原来我们的茶会早已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。就像墙角那盆长势正旺的绿萝,不知不觉间,藤蔓已经爬满了半个书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