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山500元快餐贵不贵,同价位餐饮性价比对比
街边小馆和商场餐厅的差别
中午跟同事老张聊起吃饭的事儿,他昨天在市中心商场里点了份套餐,结账时发现要98块。“就一荤一素带碗汤,现在随便吃个午饭都这么费钱?”他端着茶杯直摇头。我忽然想起最近朋友圈有人在问白山500元快餐贵不贵,这话题挺有意思。五百块吃顿快餐,听起来确实有点吓人,但事情真这么简单吗?
咱们先琢磨琢磨“快餐”这概念。以前觉得十几块的盒饭就是快餐,现在连锁品牌出的商务套餐能卖到六七十。那天路过写字楼下的轻食店,一份牛排糙米饭标价128元,旁边白领们排队买。其实餐饮价格早就分层了,就像同样代步,共享单车和专车能是一个价吗?
说到白山500元快餐,我特意打听过。人家用的食材确实不一样——黑猪肉、现捞河鲜、当天从山农手里收的野菜。厨师是专门从省城请来的,装修虽简单但餐具都是定制的厚实陶碗。这么看,这份快餐倒像是私人定制的精致料理。
藏在价格里的门道
上周末陪朋友去试了家新开的融合菜馆,两人随便点几个菜就花了四百多。但隔壁桌的商务宴请,一桌菜标价两千反而没人说贵。为什么?环境私密、服务周到、每道菜都有讲究。其实判断白山500元快餐贵不贵,关键要看这钱花在哪儿。要是用普通料理包加热的盒饭,那确实离谱;但要是从食材源头就开始讲究,这个餐饮性价比就得重新掂量。
现在很多人愿意为好东西买单。小区门口早餐摊的豆浆叁块钱,有机餐厅的现磨豆浆卖二十,照样有人天天喝。有些消费者开始算另一笔账——不是光看价格,而是看这钱换来了什么。新鲜的食材、干净的后厨、厨师的用心,这些隐性成本平时看不见,但确实影响着餐饮性价比。
记得去年在旅游区见过78块钱的蛋炒饭,当时觉得肯定是宰客。后来跟老板聊天才知道,米是当地特产的红香稻,鸡蛋是散养的土鸡下的,连炒饭用的猪油都是每天现熬。这么一说倒显得合理了。所以单看数字容易判断失误,得掰开揉碎看内容。
当然不是说贵就一定合理。有些店家故意把普通菜卖出天价,这就要考验我们的判断力。像那种菜单模糊、说不清特色的,再便宜都可能被坑。而明明白白告诉你食材来源、烹饪方式的,贵也贵得有理有据。判断白山500元快餐值不值,或许该换个角度——不是看它比普通快餐贵多少,而是看同样的品质在别处要花多少钱。
前两天遇到个做餐饮的朋友,他说现在顾客分为两种:一种永远选最便宜的,另一种会为认可的价值付费。他店里288元的套餐比旁边店贵一倍,但老顾客反而越来越多。“大家尝得出好坏,只是以前没得选。”这话让我想起小时候买菜,母亲总说“宁吃鲜桃一口,不啃烂梨一筐”。
回到最开始的问题,白山500元快餐到底贵不贵?或许我们该先问问自己:在温饱之外,我们愿意为什么样的饮食体验付费?是只为填饱肚子,还是也愿意为食材的本味、烹饪的匠心、用餐的舒心付点溢价?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,但这杆秤上的刻度,或许该随着时代调整调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