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照泄火的小巷子,日照散热的老街巷
那天下午叁点半,太阳正烈,我拐进了这条被当地人称为“泄火巷”的老街。刚踏进巷口,就感觉像是掀开了蒸笼帘子,一股热浪混着老墙砖的味道扑面而来。
巷子窄得很,两边院墙的屋檐几乎要碰在一起,把天空挤成细长一条。你猜怎么着?就这么巧,两边屋檐错开的位置刚好让阳光斜斜地切进来,在青石板上投下一道道明明暗暗的光带。我贴着墙根的阴影走,看着光带里灰尘慢悠悠地打着转,忽然就明白了“日照泄火”这名字的妙处——那阳光不是直挺挺砸下来的,而是顺着屋檐的坡度往下淌,像被筛子细细筛过一遍。
老墙会呼吸
伸手摸了摸巷子的墙壁,嚯,竟然是温凉的。这可有意思了,太阳底下晒着的墙面该烫手才对。仔细瞧才发现,这些老墙砖缝隙里都长着青苔,砖面也是坑坑洼洼的。住在巷口的王大爷正坐在门槛上摇蒲扇,他笑着说:“这墙啊,会喘气儿。白天的热气吸进去,晚上慢慢吐出来,咱们巷子就比外头凉快。”
我试着把手掌贴在砖面上静静感受,真的,那股凉意是慢慢渗过来的。这种老房子用的都是空斗墙,里面留着空气层,再加上砖缝没抹严实,风能在墙里头打转。这大概就是老辈人说的“日照散热”的智慧吧,他们盖房子的时候,早就算好了怎么和太阳打交道。
往巷子深处走,看见个更绝的——有户人家在窗户外头挂了竹帘子,帘子离窗户还有半尺远。这会儿西晒正凶,阳光先打在竹帘上,被剖成细细的条纹,再落到窗玻璃上时,那股燥劲儿已经削掉大半。这法子简单得让人佩服,就是这小小的空隙,让空气能来回流动,把热浪化解于无形。
巷子里的穿堂风也是有意思,不像平地上那样横冲直撞,而是在每个院门口打个旋,带出各家不同的气息——张家飘出晚饭的油烟香,李家院子里的茉莉味儿,还有不知哪户养鸽子的人家,传来羽毛和谷壳混合的温暖气味。这些气味被风搅拌在一起,反倒不觉得杂乱,成了这条巷子独有的标签。
走到巷子中间最宽的地方,看见几个老人坐在石凳上下棋。他们选的位置正好在风口上,头顶有棵老槐树遮着。树影在他们身上轻轻晃动,像给每个人披了件凉衫。我问他们干嘛不去屋里吹空调,穿着白背心的老爷子头也不抬:“那玩意儿吹多了骨头疼,不如这自然风舒服。”他说的“自然风”,其实就是被巷子调理过的风——从巷口吸进来,在弯弯曲曲的巷道里左转右绕,等吹到人身上时,已经变得又软又轻。
我在巷子里来回走了两趟,特别注意了日照泄火的小巷子这个特点。发现当初建巷子的人真是高明,巷子不是笔直的,而是带着微微的弧度。这个弧度让太阳不能直射到底,总有一段藏在阴影里。而且每走十几步,就会遇到个院门或者墙角凸出来的地方,这些凹凸不平反而让风产生涡流,把停滞的热气搅动起来。
快出巷子时,晚霞已经上来了。回头看,夕阳正把最后的光抹在西边的墙头上,而东边的墙面已经泛起潮湿的凉意。这条日照散热的老街巷就像个活物,此刻正缓缓吐出白天积蓄的热量,准备迎接夜晚的露水。我突然想起王大爷说的话,这巷子确实在呼吸,它的节奏比我们慢得多,但从未停过。
走出巷口,重新回到被余热笼罩的大街上,忽然有点舍不得刚才那一个钟头的清凉。可能这就是老巷子的魅力吧,它用最朴素的方式,教会我们怎样和自然和平相处。那些看似简单的设计——错落的屋檐、多孔的砖墙、恰到好处的弯曲,都是多年沉淀下来的智慧。在这条日照泄火的小巷子里,连时间都走得慢了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