钦州100元小胡同,钦州百元小巷游
那些藏在城市褶皱里的老时光
说起钦州,很多人会想到叁娘湾的白海豚,或是繁忙的港口。可我总觉得,要真正触摸这座城市的温度,得往那些不起眼的巷子里钻。那天朋友神秘兮兮地说:“带你去个地方,100块钱能逛一下午!”我半信半疑地跟着他,拐进了那片被称作“百元小巷”的街巷。
刚踏进巷口,时光仿佛突然慢了下来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是老式的骑楼,阳台上晾着的衣服在微风里轻轻摆动。几个老人坐在门前的竹椅上摇着蒲扇,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。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海鲜粥香味,混着老陈皮的特殊气息。
朋友熟门熟路地把我领到一家卖糖水的小铺。老板娘正不紧不慢地搅动锅里的绿豆沙。“两碗清补凉。”朋友说着,掏出十块钱。老板娘笑盈盈地接过,往碗里加了好几种料,最后淋上浓稠的椰奶。我们坐在树荫下的小凳子上,那口冰凉甜润下肚,瞬间赶走了午后的燥热。
往前再走几步,是个做竹编的老匠人。他手指翻飞,竹篾在掌心听话地穿梭。我蹲在旁边看了好一会儿,他抬头笑笑:“年轻人对这个感兴趣的不多喽。”我花二十块钱买了只小竹篮,他细心地把边缘磨光滑,生怕有竹刺扎手。
巷子深处有家旧书店,书架歪歪斜斜的,书却整理得井井有条。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大叔,正捧着本《钦州府志》看得入神。我在角落里找到几本七八十年代的小人书,才五块钱一本。结账时老板小心地用牛皮纸包好,那种郑重其事的样子,像是在完成什么仪式。
最让人惊喜的是那些小吃摊。叁块钱的虾饼,炸得金黄酥脆;五块钱的槐花粉,清甜解暑;十块钱就能买到一大份现撬的生蚝。我们边走边吃,朋友算着账:“糖水十块,竹篮二十,书十五,剩下五十五够咱们吃遍整条巷子。”他说的百元小巷游,原来是这么个玩法。
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家也有这样的巷子,那时总觉得破旧,现在却在这些相似的角落里找到了某种安心。这些看似普通的钦州100元小胡同,像城市的毛细血管,输送着最真实的生活气息。
路过一个修补搪瓷盆的摊位,老师傅正专注地敲打着破洞。现在谁还会修这些东西呢?可他依然每天出摊,仿佛修补的不是容器,而是某些被遗忘的记忆。我站在那儿看了很久,想起家里那个印着红双喜的搪瓷缸,还是外婆那辈传下来的。
太阳西斜时,我们正好走到巷尾。回头望去,炊烟袅袅升起,放学孩子的嬉闹声此起彼伏。这一下午,我们确实只花了一百块,但收获的远不止这些。那些慢悠悠的手艺人,那些几十年不变的味道,那些被妥帖收藏的老物件,都在轻声诉说着生活的另一种可能。
朋友碰碰我胳膊:“怎么样?这趟值吧?”我点点头,把手里刚买的木瓜酸又咬了一口。酸酸甜甜的汁水在嘴里漫开,就像这个下午的滋味。这些藏在城市褶皱里的老时光,或许才是钦州最动人的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