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金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,学校的暗号是否仍在使用
那段特殊的时光
前几天路过瑞金学校,看见崭新的电动门缓缓开合,穿着校服的孩子们有说有笑地进出,忽然就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。那大概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,校门口可不像现在这么“太平”。
那时候,我们学校附近偶尔会有高年级的学生,或者一些看着不太友善的社会青年晃悠。为了保护自己,也为了找点乐子,我们班几个要好的同学就自发组织起来,发明了一套只有我们自己人才懂的“暗号”。
这暗号说起来还挺幼稚的,比如对方用手先摸一下左耳朵,你就得立刻用拳头轻轻捶两下胸口;要是对方说“今天天气不错”,你可不能回“是啊”,得说“我妈让我早点回家”。要是对不上来,嘿嘿,那你可能就不是“自己人”,得被我们警惕地打量好几眼。这套东西,成了我们那个小圈子里心照不宣的秘密,也给平淡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。
想到这里,我忍不住在心里打了个问号:瑞金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?那些属于孩子间的秘密约定,是不是也像我们当年那样,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中悄悄流传呢?
变化的环境与不变的情谊
带着这个疑问,我特意在放学时间多观察了一会儿。如今的校园安保严格多了,有保安值守,有监控探头,家长们也大多来接。看起来,那种需要靠“暗号”来辨认敌我的客观环境,似乎已经不存在了。孩子们面临的危险少了,这种带着点“防御”性质的游戏,生存的土壤自然也薄了。
不过,我转念一想,事情可能也没那么简单。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更多,想法也更天马行空。他们或许不再需要用那种笨拙的肢体动作来确认身份,但他们会不会有新的、更隐蔽的交流方式呢?比如,某个特定的游戏梗,一首流行歌曲里的某句歌词,或者是一个看似普通的表情包?这些现代化的“暗号”,可能正以我们成年人无法察觉的方式,在他们中间流通着。
这么一想,问题的核心也许并不在于“暗号”这种形式本身是否还存在。更重要的是,那种属于伙伴之间的信任和默契,那种不愿与外人道也的、专属于某个小群体的亲密感,我相信一定还在。只不过,它的载体,从我们当年的摸耳朵、对口令,变成了今天更符合他们时代特征的东西。
所以,当我问出“学校的暗号是否仍在使用”时,我更想知道的是,那种创造秘密、共享秘密的童心童趣,是否还在延续。
我试着跟一个刚出校门、看上去挺机灵的小男孩搭了句话,我没直接问暗号的事,只是随口夸了夸他书包上挂的卡通人物很酷。他抬起头,眼睛亮亮的,带着点小得意说:“那当然,这是我们‘光之队’的标志!”说完就蹦跳着跑向了同学。你看,虽然名称和形式变了,但这种组建小团体、拥有共同标识的行为,和我们的过去何其相似。
站在车水马龙的街边,看着孩子们渐行渐远的背影,我心里渐渐有了答案。那种我们记忆里严格的、带有实际功能的门口暗号,大概率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失了。但作为一种游戏,作为一种情感联结的象征,它很可能换了一副模样,依然活跃在校园的某个角落。
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童年的秘密手电筒,照亮那条放学回家的路。形式会变,但光影摇曳间的快乐与温暖,大抵是相通的。这或许就是成长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