肇庆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中学生叁小时通话五十元
最近在本地家长群里看到个挺有意思的事:肇庆几个初中生凑了50块钱,跟外地亲戚打了整整叁小时的电话。这事听着简单,可细琢磨还挺耐人寻味的。
表姐家上初二的儿子小磊就是其中一个。周末去他家串门,正好碰上孩子在客厅打电话,手指绕着电话线转圈圈,说话声忽高忽低的。等他挂电话我才发现,通话记录显示整整叁个小时。“现在小孩不都微信视频吗?”我挺纳闷的。小磊挠着头笑:“姑父在新疆工作,他说手机视频总卡顿,还是打电话听着踏实。”
藏在电话线里的温度
孩子们你十块我五块地凑零花钱,专门买了张50元的电话卡。每周六晚上七点准时拨通,雷打不动。起初就是聊考试题、吐槽食堂的土豆烧肉又咸了,后来新疆的姑父会在电话里教他们认星座,讲沙漠里捡到戈壁玉的故事。有次小磊数学考砸了,姑父在电话那头慢慢开导他:“我像你这么大时,还不及格过呢。”
这事让我想起自己初中那会儿,2000年前后,家里装部固定电话还得交好几千初装费。那时候和在外地上大学的表哥通信,贴八角钱的邮票要等半个月,偶尔攒够零花钱打个长途,得盯着时钟掐着秒说话。
现在的小孩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按理说沟通不该是问题。可小磊说,班级群里整天刷着表情包,真有心事反而不知找谁说。视频通话虽然能看见脸,但总感觉像在完成任务。“举着手机累,还要注意表情管理。”他这话把大人们都逗乐了。
说来也怪,这肇庆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约定,反而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周末活动。他们开始认真做笔记——不是记作业,是记这周发生了什么趣事要分享。小磊的作文本里写着:“电话里有电流的杂音,但姑父的笑声特别真实,就像在隔壁房间。”
上个月期末考结束,五个孩子挤在话筒前,争先恐后地说着各自的暑假计划。姑父在新疆笑着听他们吵吵嚷嚷,最后说了句:“你们啊,比视频里活泼多了。”这句话让小磊他们琢磨了好几天。
其实想想也是,现在各种即时通讯太方便了,反而少了那种专属于某个时刻的期待。等信的日子、等电话的时光里,酝酿的都是现在难以体会的情感。就像这个中学生叁小时通话五十元的约定,看似简单,却让孩子们学会了倾听与等待。
昨天在小区碰到小磊妈妈,她说孩子最近变得特别爱记日记,还主动要学做手抓饭——说是等姑父回来做给他吃。五十块钱叁个小时的通话,不知不觉织出了一张跨越四千公里的情感网络。
科技永远在更新,但有些东西始终没变。就像电话那头传来的笑声,就像孩子们凑零花钱时的认真劲儿。或许在快节奏的时代里,反而更需要这种“慢”下来的联系。毕竟,真正的情感连接,从来不在工具的新旧,而在于愿意为彼此留出的那些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