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中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校园后巷茶香时光
午后阳光斜照的转角
巴中女子学院后街的茶铺子,总在下午叁点左右迎来最热闹的时光。木桌上那只白瓷壶嘴正悠悠吐着热气,老板娘顺手把新炒的瓜子倒在青花瓷盘里。几个穿着浅蓝色校服的女孩坐在梧桐树荫下,茶杯边缘沾着淡淡的口红印。
这条不足百米的小巷藏着叁家茶铺,最老的字号已经传了两代人。穿格子裙的女生每周五都会来点同一款茉莉花茶,她说这味道像极了外婆家的院子。玻璃罐里装着当季的凤凰单丛,标签还是老板用毛笔亲手写的。
刚下课的大一新生们叽叽喳喳挤进店里,她们最近发现了桂花乌龙的妙处。有个扎马尾的姑娘正认真观察茶叶在杯中舒展的样子,她说这比化学实验课上的变色反应还要神奇。窗边那桌大四的学姐在讨论实习经历,茶凉了又续,壶里的水已经换过叁巡。
茶香里的四季流转
春天最适合坐在室外铁艺椅上。樱花花期那半个月,老板娘会特意推出限定的樱花红茶。花瓣偶尔飘落到茶托里,竟分不清是装饰还是意外。常客们都知道要赶在落雨前来,不然最佳位置就被占完了。
夏天最畅销的当然是冰萃茶。那个总戴着贝雷帽的艺术系女生,最近发明了荔枝冰萃的新喝法。她小心地把果肉碾出汁水,再缓缓注入冷泡的铁观音,玻璃杯壁瞬间凝满水珠。几个女生凑过来尝鲜,纷纷掏出手机要学这个配方。
秋凉时分,炭火小泥炉开始登场。煨着的老白茶咕嘟作响,枣香混着药香漫过整条小巷。准备考研的女生习惯占着最靠里的位置,她的保温壶里永远装着参片枸杞茶。有时她会突然抬头问旁人:“你说这道题会不会考?”
冬夜来得早,灯光下的茶汤格外温暖。最近流行起围炉煮茶,那群大二的女生总爱在砂锅里加红薯和年糕。她们聊着社团联谊的趣事,说到好笑处差点打翻盛桂花的瓷碗。玻璃窗上的水汽越来越浓,渐渐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。
那些茶盏里的悄悄话
穿驼色大衣的年轻教师是这里的常客,她总在批改作业的间隙观察学生们。她说这条后街的茶铺像个天然的情感驿站,能听见许多课堂上听不到的故事。确实,那个总点薄荷茶的女生就是在某个雨夜,终于对好友说出了家里的变故。
茶铺老板有本牛皮纸封面的手账,记录着每个熟客的偏好。叁月末那页写着“穿红毛衣的姑娘今天哭了”,后面又补了句“她朋友特意来要了蜂蜜”。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,有时是庆祝竞赛获奖,有时是安慰失恋的室友。
最近新来的云南普洱茶摆在最显眼的位置,茶饼用棉纸包得整整齐齐。几个大四女生正在试喝,她们说起四年前第一次来这里时,连茶叶种类都分不清楚。现在却能品出勐海茶区的特殊樟香,时光到底还是在茶汤里留下了痕迹。
暮色渐浓时,茶铺开始点亮竹编灯笼。最后那桌女生正准备离开,她们约好下周还要来尝新到的太平猴魁。铜钱草在窗台陶盆里轻轻摇曳,晾在竹篾上的茶杯还带着余温,仿佛在等待明天新一轮的校园茶香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