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门那里有站小巷,江门站巷何处寻
江门那里有站小巷,这个问题最近总在我脑子里打转。昨天和邻居陈伯喝茶时,我随口提了一嘴,没想到他眼睛一亮,拍着大腿说:“你算是问对人了!”
陈伯年轻时在江门老城区送过报纸,对那里的街巷如数家珍。他抿了口茶,慢悠悠地说:“站小巷这个名字啊,现在年轻人知道的不多了。它不像常安路、钓台路那么显眼,藏在老居民区里,稍不注意就走过了。”
记忆中的石板路
跟着陈伯的指引,我今天特意去了趟老城区。穿过喧闹的步行街,拐进两条窄巷后,周围突然安静下来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角的青苔绿得惹眼。有位阿姨正在自家门口摘菜,我上前打听江门站巷何处寻,她笑着指向前面:“再走两个路口,看到红砖老楼就是了。”
说来有趣,这条小巷虽然不长,却藏着好几家老铺子。修表师傅坐在玻璃柜后面,戴着单眼放大镜摆弄零件;隔壁凉茶铺飘出淡淡药香,铜壶擦得锃亮。最让我惊喜的是巷尾那家竹升面店,手工打面的声音咚咚作响,隔着老远就能听见。
在面店吃饭时,老板告诉我,之所以叫“站小巷”,是因为早年这里有个小车站,等车的人都在巷子里站着候车。后来车站搬走了,名字却留了下来。现在想想,江门那里有站小巷的疑问,背后藏着的是一段城市记忆。
墙面有些斑驳,但老房子的雕花窗檐依然精致。二楼的阳台上,几盆叁角梅开得正艳,紫红色的花朵垂到巷子里。住在这里的林叔说,他们这辈人都不太愿意搬走,“虽然房子旧了点,但街坊邻居都认识,下雨天收衣服喊一嗓子就行”。
我在巷子里转悠时,碰到个摄影师在取景。他说每隔段时间就要来拍拍照,“这些老巷子说不准哪天就拆了,能记录一点是一点”。他的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,确实,现在知道江门站巷何处寻的人越来越少了。
往回走的时候已是黄昏,夕阳把巷子染成暖黄色。几家厨房飘出饭菜香,电视机的声音若隐若现。这条安静的小巷,与不远处的高楼大厦仿佛两个世界。也许正是这种反差,让“江门那里有站小巷”成了值得追问的问题。
回到家,我又想起陈伯的话。他说老巷子就像城市的皱纹,每道褶皱里都藏着故事。虽然找起来费劲,但当你真的站在那些石板路上,触摸着斑驳的砖墙,就会明白寻找的意义。江门站巷何处寻,答案不仅在某个具体的地点,更在寻找过程中与这座城市产生的联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