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宾维也纳酒店的特别服务,宾客维也纳特色款待
那天朋友突然问我,你知道维也纳酒店有个特别服务吗?我愣了一下,心想不就是入住退房那些标准流程嘛。直到上个月亲自体验,才发现他们真的把“特别”两个字玩出了花。
办理入住时,前台姑娘微笑着递来一张手写卡片。等等,手写的?这年头连情书都改成群发了,酒店居然还保留这个传统。打开一看,娟秀的字迹写着“今晚为您准备了安神茶,祝好梦”。说实话,那一刻突然有种到朋友家做客的温暖。
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惊喜
进房间没多久,门铃响了。一位穿着旗袍的服务生端着小食篮,轻声说这是本地特色点心。“看您预订时提到喜欢甜食,我们特意多准备了两款。”她怎么知道的?哦,原来预订页面角落的备注栏,他们真的会看。这种被记住的感觉,就像咖啡里恰好加了半勺糖——不刻意,却刚好。
晚上回到房间,发现床头柜上放着薰衣草喷雾。便签上写着“喷在枕头上助眠”。试了试,淡淡的香气让人瞬间放松。这比千篇一律的晚安巧克力有意思多了,毕竟巧克力哪儿都能买,但这种贴心小举动,真的会让人记很久。
最让我意外的是次日的早餐。服务员引座时自然地说:“王先生,需要帮您热牛奶吗?”连我喝热牛奶的习惯都记住了。后来闲聊才知道,他们有个“宾客偏好记录系统”,但记录方式很特别——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库,而是由当班员工手写交接。难怪感觉每位员工都像认识很久的邻居。
当特色款待成为习惯
住了叁天,发现他们的特色款待不是标准化流程,反而灵活得很。第二天我桌上有瓶装水,第叁天就换成了茶具——因为他们注意到我第二天要了茶水。这种观察力,很多五星级酒店都做不到。
退房时发生件趣事。前台递来个小纸袋,里面装着他们自制的茶包。“看您喜欢这个茶,带路上喝。”上车后打开袋子,发现还有张手绘小地图,标注了附近不堵车的去机场路线。这已经超出酒店服务范畴了吧?但就是这种“多管闲事”,让人特别受用。
后来和经理聊起,他说这些特别服务都不是硬性规定。比如手写卡片,是某个员工自发的,后来大家觉得效果好,就慢慢传开了。现在新员工培训时,老师傅会带着他们玩“猜客人喜好”的游戏——根据行李、着装、言谈举止,预判可能需要的服务。这哪是培训,简直在培养读心术大师。
朋友听说后也去住了次,回来兴奋地说她收到条丝巾。“那天下雨,服务员看我没带伞,就用丝巾帮我把包裹好。”她现在还在用那条丝巾,每次系上都想起那天的温暖。你看,好的服务就是这样,让物件承载记忆,让细节成为故事。
其实现在很多酒店都在追求“特别服务”,但往往搞得像表演。维也纳酒店这点挺聪明——不刻意强调自己在做特别的事,只是默默把每个环节做得比常规好那么一点点。就像他们员工说的:“没把客人当上帝供着,就当家里来亲戚了。”亲戚来了怎么办?不就是记着他爱吃什么,想着他需要什么,临走再塞点特产嘛。
对了,临走前我问服务员,你们这套特别服务有什么名头吗?她眨眨眼说:“就是正常服务呀。”可能在他们眼里,让人怦然心动的细节,本来就该是日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