怀化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怀化品茶大选海选工作坊
这几天路过城南老巷子,总能看见"怀化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"的木质招牌在夕阳里晃悠。说真的,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号时,我愣是在巷口站了半晌——这组合实在有意思,喝茶就喝茶,怎么还扯上大选海选了?
直到上周被朋友拉去体验,才明白其中的门道。推开工作室的雕花木门,茶香还没闻到,先听见此起彼落的交谈声。穿着棉麻茶服的小姑娘迎上来,笑盈盈地解释:"我们每月办的品茶会就像小型海选,茶友们带来的茶叶要经过五轮盲品打分呢。"
茶叶界的"星光大道"
这话可一点不夸张。坐在我隔壁的王大姐是常客,她边烫茶杯边和我唠:"上回有个小伙带着自家炒的黄金茶来参赛,愣是从二十多种茶样里杀进前叁。现在他那个小茶园啊,订单都排到明年清明后了。"她说着指了指墙上挂的月赛排行榜,红色锦旗上密密麻麻绣着获奖茶品的名字。
工作室主人是个微胖的中年人,大家都叫他老陈。他正在茶台前摆弄一套朱泥紫砂,见我们聊得热闹,插了句话:"其实就跟戏曲擂台差不多。不过我们不比唱功,比的是茶汤的香气、滋味、韵味。"他拎起刚冲泡的太平猴魁,茶汤在白瓷碗里泛着浅碧色,"每片茶叶都在讲述它生长的山场故事。"
这话让我想起叁年前在云南茶山的见闻。那时跟着制茶师傅学揉捻,他说好茶就像会说话,入口便知来历。现在坐在这个怀化品茶大选海选工作坊里,突然觉得那话确实在理。
茶香里的市井人生
第二次去正赶上季度决赛。八强选手围着长条茶席坐开,每人面前摆着叁盖碗编码茶样。评分表细致得惊人,从干茶形态到叶底舒展度都有对应分值。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对着茶汤发呆,嘴里念念有词:"这泡幽兰香显,但喉韵稍短..."
观众席也热闹。穿校服的中学生捧着保温杯做笔记,说是要写茶文化实践报告;几个银发老人围坐着讨论,说到兴奋处直接掏出老花镜观察叶底。最让我惊讶的是,现场居然还有通过直播看比赛的网友远程投票。
老陈忙里偷闲坐到我旁边歇脚:"别小看这些民间比赛,去年夺冠的碣滩茶现在成了本地特色礼品。"他擦擦额头的汗,"其实很多好茶都藏在深山里,就需要这样的平台让它们见见光。"
确实,在这间充满茶香的工作室里,我见到过带着忐忑神情打开茶叶罐的新手,也见过从容不迫展示冰滴茶的老师傅。每次铃声响起的打分时刻,总让人想起选秀节目的揭票环节——只不过这里角逐的不是冠军头衔,而是对传统技艺的致敬。
离开时已是黄昏,巷子里的栀子花开得正盛。回头望去,"怀化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"的招牌在暮色中亮起暖黄的灯。或许明天又会有什么样的好茶,在这个看似普通的工作坊里开启新的旅程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