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节哪个巷子有姑娘,毕节姑娘常在哪些巷
毕节哪个巷子有姑娘
前几天和老家来的表叔喝茶,他突然压低声音问我:"听说你在毕节待过几年,知不知道毕节哪个巷子有姑娘?"我被问得一愣,随即明白他指的是那些老城区里保留着传统生活气息的巷弄。表叔连忙解释,他年轻时在毕节工作过,特别怀念那时候街坊邻居坐在巷口聊天、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光景。
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刚来毕节时,我也曾带着同样的好奇穿行在老城的大街小巷。要说毕节姑娘常在哪些巷,得从青石板路说起。那些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板路,像是一条条连结过去与现在的纽带。清晨五六点,就能听见巷子里传来"吱呀"的开门声,系着围裙的姑娘们开始洒扫庭院,把木盆里的洗菜水泼在墙角的月季花丛里。
我最常去的是文庙巷。这条巷子不宽,两侧是木结构的老房子,二楼窗户支出来晾晒的衣裳在微风里轻轻摆动。巷口卖豆腐脑的大姐认得我,每次见到都会笑着招呼:"今天来得正好,刚出锅的。"她家女儿常在旁边帮着收钱,那姑娘扎着马尾辫,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。有次我见她捧着本《边城》读得入神,便聊了几句,才知道她正在读师范,假期回来帮母亲看摊子。
往巷子深处走,会经过一家裁缝铺。店主是个叁十出头的女子,腰间别着软尺,说话温声细语。她的铺面很小,但总收拾得井井有条。有回我去改裤脚,正好碰见她给邻居家的女孩量尺寸做新衣,嘴里念叨着:"女孩子家衣服要合身,但也不能太紧,活动起来不方便。"那种细致周到,让人想起古话说的"长姐如母"。
黄昏时分,这些巷子就更加热闹了。放学回来的女学生们叁叁两两地走着,书包斜挎在肩上,讨论着课堂上的趣事。在古井巷,我常见到两个姑娘坐在井台边写生,画本上是巷子的四季变化。她们说打算报考美术专业,想把家乡的老街巷都画下来。这时夕阳正好斜照在斑驳的砖墙上,给她们的侧影镀了层金边。
要说毕节姑娘常在哪些巷,其实每个巷子都有她们的身影。她们或许是早餐摊前忙碌的少女,或许是窗台边侍弄花草的姑娘,又或许是抱着书本匆匆走过的学生。这些巷子因为她们的存在,才显得格外生动。就像表叔后来感慨的,他记忆里的毕节姑娘,总是带着山城特有的爽朗和勤劳,说话声音清亮,做事利落干脆。
如今老城在慢慢变化,有些巷子拓宽成了马路,有些老院子拆了建起新楼。但那些藏在巷子深处的生活气息,那些姑娘们银铃般的笑声,依然在某个转角等着与你邂逅。下次若是有人问起毕节哪个巷子有姑娘,不妨告诉他,随便找条老巷子走进去,在炊烟升起的时候,在桂花飘香的季节,总能遇见你想见的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