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封耍女娃,登封赏女娃风情
要说这登封耍女娃啊,可得好好琢磨琢磨。这个“耍”字可不是什么轻浮的意思,在咱这儿的方言里,那是带着欣赏、逗趣的亲近劲儿。就像你看到邻家小妹扎着两个羊角辫,忍不住想逗她笑是一个理儿。
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说法,还是在嵩山脚下的小茶馆里。那天刚下过雨,石板路湿漉漉的,空气里飘着茶叶的清香和槐花的甜味儿。几位老人家坐在竹椅上,端着紫砂壶慢悠悠地品茶,嘴里念叨着:“今儿个天气好,正适合去耍女娃。”我当时就愣住了,这说的是什么话?后来才弄明白,原来“耍女娃”指的是欣赏登封特有的民间舞蹈——担花挑。
担子上的俏姑娘
说起这担花挑,那可真是登封的一绝。每逢节庆日子,你就能在街头巷尾看到这样的景象:年轻的姑娘们穿着绣花衣裳,腰肢柔软得像柳条,肩上担着缀满绢花的扁担,迈着轻快的步子翩翩起舞。扁担两头的花篮随着她们的步伐上下晃动,那花朵儿颤巍巍的,乍一看还真像是挑着两篮鲜花在街上走。
我特别喜欢看她们脸上的表情,那叫一个生动!眼睛里含着笑意,嘴角微微上扬,既保持着舞蹈的端庄,又透着一股子俏皮劲儿。有时候她们会互相使个眼色,或是冲着围观的老乡眨眨眼,那份亲切自然,可不是舞台上刻板的表演能比的。
记得去年端午节,我在中岳庙门口看了一场特别地道的担花挑。领舞的是个约莫十八九岁的姑娘,辫子上扎着红头绳,动作格外利落。她担着花挑在人群里穿梭,时而踮脚旋转,时而俯身摆荡,那扁担在她肩上像是活了一般。最妙的是,她还能边跳舞边和着锣鼓点儿唱歌,嗓子清亮得像山涧的泉水。
旁边一位大爷看得直乐呵,用手打着拍子跟我说:“这闺女跳得多带劲!咱登封的姑娘就是这样,既秀气又大方。”我听着这话,忽然就明白了“耍女娃”这叁个字里包含的喜爱和自豪。
其实啊,这担花挑的来历还挺有意思。老辈人说,早年间登封的山路难走,姑娘们经常要挑着担子翻山越岭。后来不知是谁灵机一动,把挑担子的动作编成了舞蹈,既保留了生活的影子,又添了几分艺术的美感。这么一想,这舞蹈里还真有着登封人特有的智慧和幽默。
现在社会发展得快,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在慢慢消失。但登封耍女娃这个习俗倒是越来越红火,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专门来看。我认识一个从杭州来的摄影师,每年春天都要来登封住上几天,就为了拍担花挑的表演。他说这舞蹈里有种别处找不到的鲜活气儿,既接地气又耐看。
前两天我又去看了场表演,发现担花挑也在悄悄变化。现在的服装更精致了,动作编排也多了新花样,但那份质朴的韵味还在。表演结束后,我和几个跳担花挑的姑娘聊了会儿天,她们都是本地的大学生,课余时间学习这个传统舞蹈。问她们为什么喜欢,一个扎马尾的姑娘笑着说:“跳舞的时候,感觉整个人都在发光。”
这话说得真好。站在嵩山脚下,看着这些年轻的姑娘们担着花挑翩翩起舞,你会觉得这座古老的城市依然充满活力。那些轻盈的步伐,那些灿烂的笑容,不正是登封最好的名片吗?
天色渐渐暗下来,表演散场了。我走在回家的路上,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笑声。也许明天,又会有新的游客来到这里,被这独特的“耍女娃”吸引,然后像我们一样,爱上这座有着厚重历史又不失生活情趣的城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