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石桥100元钱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,大石桥女工百元一次何处寻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20:13:50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总听人提起大石桥那边的事儿,有人说在路边电线杆上看到过歪歪扭扭的粉笔字,也有人说在菜市场转角听过几个蹲在路牙子上的男人压低声音交谈。那些话头话尾里总绕着“100块钱”“女工”这几个字眼,像潮湿的梅雨天黏在皮肤上,甩也甩不掉。

我昨天特意绕到大石桥南边的老居民区转了一圈。巷子深处的墙面早被各种小广告糊满了,通下水道的老王、开锁的李师傅、搬家公司的电话号码层层迭迭挤作一团。我眯着眼睛找了半天,终于在两张新贴的宽带广告缝隙里,看到用黑色记号笔写下的一行小字,墨迹都被雨水晕开了。那句话和传闻里说的一模一样,旁边还画了个向右的箭头。巷子右侧是家早就关门的杂货店,卷帘门上锈迹斑斑,根本没人。

巷子里的对话

正蹲着系鞋带的功夫,听见两个老太太拎着菜篮子路过。穿蓝布衫的那个朝墙角努努嘴:“前几个礼拜老看见几个女的在这片转悠,天擦黑就来了。”旁边戴毛线帽的接话:“可不是嘛,听说都是附近厂子里停工的女工,家里等着用钱呢。”她们瞥见我站在旁边,立刻收了声,挎着菜篮子快步走远了。

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在劳务市场见过的场景。那天下午四点多,招零工的摊位都开始收凳子了,还有几个中年妇女守在门口张望。有个扎马尾的攥着帆布包带子,来回数着手里那迭零钱。她鞋帮上沾着干涸的水泥点,裤腿还挂着纺织厂特有的棉絮。当时没多想,现在回忆起来,她反复看手机的表情,倒真像是在等什么消息。

劳务市场斜对面就是个在建工地,塔吊的红灯在雾霾里一闪一闪。工地围挡上贴着大幅招聘广告,但要求年龄都在叁十五岁以下。而那些等在门口的女工,眼角的皱纹早就像用刻刀划过似的深了。她们这个年纪,正规工地不爱要,保洁洗碗的工作又嫌工资低,确实难。

回到家打开本地论坛,翻到第叁页才找到个被管理员锁定的帖子。标题问的就是大石桥女工百元一次何处寻,底下有七八个回帖都在打哑谜。有人回复“晚上去河堤那边看看”,还有个叫“老城区万事通”的用户说“桥洞底下晚上亮灯的地方”。这些没头没尾的话,看得人心里更迷糊了。

我叔在街道办干了十几年,晚上找他喝酒时随口提了句大石桥的事。他端着酒杯直摇头:“别瞎打听了,那片出租屋多,人员杂得很。”他说去年整治的时候查过,有些黑中介专门盯上失业的女工,说是介绍去饭店洗碗,其实干的是见不得光的勾当。“那些女人也是没办法,孩子学费、老人医药费,哪样不是钱逼的。”

今天早上特意起了个大早,又去了大石桥菜市场。卖豆腐的老赵一边给我装豆浆一边叹气:“你问那些女工啊?前阵子有个常来买青菜的,总挑最便宜的烂菜叶,后来就再没见过了。”他说那女人左手虎口有道挺长的疤,是当初在纺织厂让机器割的。现在厂子垮了,她们那批老工人,就像被撒气的老城区改造,不知道被吹到哪个角落去了。

路过桥头修自行车摊子,老师傅正给轮胎打气。我假装等人,靠在电线杆旁观察。确实有几个四十岁上下的女人在附近徘徊,但不像在等活计。她们不时看手机,又警惕地四下张望,站一会儿就转到巷子里去了。有个穿褪色红外套的,手里紧紧攥着个布袋,指关节都发白了。

回家时天已经擦黑了,桥洞底下果然亮起几盏临时接的电灯。昏暗的灯光里晃动着几个人影,远远看去像皮影戏。我没再往前走,心里突然有点发堵。那些对于大石桥100元钱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的传闻,或许真不是空穴来风。这个藏在城市褶皱里的问号,背后是太多说不出口的艰难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