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兰浩特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
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意思。那天在菜市场听见几个大妈聊天,说老张家的孩子最近神神秘秘的,居然花了八百块钱就跟同学打了叁小时电话。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,现在初中生都这么阔气了?
电话两头的秘密
后来辗转打听到,这孩子是乌兰浩特某中学的初二学生。他爸妈在外地打工,平时就跟着奶奶生活。那通天价电话,原来是跟转学去南方的发小打的。奶奶在电话局缴费时直念叨:"这俩孩子哪有这么多话要说哟,电话费够买半个月菜了。"
说实话,刚开始我也觉得这孩子太不懂事。可仔细想想,我们小时候不也干过类似的事吗?只不过那会儿是攒钱买邮票寄信,现在变成打电话了。现在的孩子压力比我们那会儿大得多,课业重,朋友少,有些心里话反倒更愿意和同龄人说。
我认识的一个心理老师说,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情感出口。有时候他们不是乱花钱,而是在买一种"被理解"的感觉。特别是像乌兰浩特这样的边陲小城,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。那通800元3小时电话,可能不只是聊天,更是两个少年在互相取暖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么贵的电话费确实让人心疼。要是能找到既能倾诉又不用花这么多钱的方式就好了。比如现在不少学校都有心理辅导室,可惜孩子们总觉得那是"有问题"的人才去的地方。
这事儿后来还有个后续。那俩孩子知道电话费这么贵之后,主动提出要假期打工还钱。他们找了个帮邻居看店的话,每天放学去两小时。这倒让我觉得,孩子们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懂事。
现在想想,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。我们那时候传纸条,现在他们打电话、发语音。形式在变,但渴望交流的心从来没变过。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,既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,也教会他们量力而行。
乌兰浩特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,说到底反映的是现在孩子们的情感世界。我们大人总是急着评判,有时候不如先停下来听听他们到底想说什么。也许听完之后会发现,那些看似荒唐的行为背后,都藏着简单的渴望——被听见,被懂得。
这两天听说那俩孩子改用视频聊天了,虽然时间短了些,但能看见对方的表情,反而聊得更开心。奶奶笑着说,这下可省钱了,就是得提醒他们别老盯着屏幕看。你看,事情总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,不是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