额尔古纳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
那天下午,我在额尔古纳的表姐家做客,正好碰上刚上初中的外甥女小雯在打电话。这通电话整整打了叁个小时,挂掉的时候她眼睛红红的。我正想问她怎么了,表姐走过来叹了口气说:"这孩子,刚充的五百块话费,一天就没了。"
小雯低着头,手指绞着衣角:"我们班转学去南方的林琳今天过生日...她说在新学校没人记得她生日。"她声音越来越小,"五百块是攒了半年的零花钱,但听到她哭的时候,我觉得这钱花得值。"
电话线那端的额尔古纳
额尔古纳的冬天来得特别早,十月底就飘起了雪花。这里地广人稀,有时候最近的邻居都在几公里外。对很多像小雯这样的初中生来说,手机不只是玩具,而是连接外面世界的窗口。小雯跟我说,她们班上有二十多个同学,差不多一半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。"每次看到谁躲在操场角落打电话,我们就知道,肯定是想爸爸妈妈了。"
我忽然想起刚才那通额尔古纳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——小雯说,其实到最后半小时,她们俩都没怎么说话,就是开着免提,听着对方写作业的沙沙声。"就好像林琳还坐在我旁边一样。"
这让我很惊讶,现在的孩子都这么看重友情吗?小雯却一脸理所当然:"五百块钱还能再攒,但好朋友伤心的时候,错过就真的错过了。"
叁小时通话的背后
后来我了解到,这种长时间通话在额尔古纳的初中生中并不罕见。特别是那些留守家庭的孩子,他们可能会用这种方式维系渐行渐远的友情,或者排解独自在家的孤单。
班主任李老师告诉我,她班上有个男孩,曾经用压岁钱买了张叁百块的电话卡,就为了和去呼和浩特读书的发小保持联系。"我问他为什么要打这么久,他说——'老师,听到熟悉的声音,就像他从来没离开过'。"
说实话,刚开始听到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这种事,我觉得太浪费了。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,对这些孩子来说,那不只是通话时长或话费数字,而是他们在用自己笨拙却真诚的方式,守护着心里认为重要的东西。
小雯的同学小磊有个在外地打工的爸爸,他告诉我,每周末爸爸都会打来电话,虽然每次说的都是"吃饭了吗""考试考得怎么样"这些相同的话,但他都会偷偷录音,想爸爸的时候就拿出来听。"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录音删了,哭了一晚上。"
也许成年人会计算得失,权衡价值,但在这些额尔古纳初中生的世界里,情感的分量远远超过了五百元的话费。他们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着最纯粹的情感——我想你,我就在电话这头陪着你。
望着窗外额尔古纳广袤的草原,我突然理解了,在这片土地上,距离让每一次连接都显得格外珍贵。那通长达叁小时的通话,不是任性,而是两个少女在用她们的方式,对抗着距离带来的离别。
表姐后来没再责怪小雯,反而又给她充了话费,只是轻声说了句:"下次重要电话,可以提前跟我说。"小雯用力点头,眼睛亮晶晶的。也许成长就是这样,在理解与被理解之间,找到温暖的平衡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