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自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
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就在咱们蒙自,有个初中生居然花了八百块钱打了叁个小时电话。我刚听说时也愣住了,举着手机反复确认了好几遍——不是八百分钟,是八百块钱啊!这得买多少碗过桥米线?
隔壁张阿姨说起这事儿时直拍大腿:“我家那小子上个月话费才五十,现在这些孩子,真不知道电话里有什么金子要挖。”她这话倒是提醒了我,现在孩子和咱们那会儿确实不一样了。我们当年偷偷打电话,顶多就是聊聊作业、说说班里趣事,现在这通天价电话背后,恐怕藏着不少故事。
那些藏在电话线里的青春心事
我试着问了问学校旁边的奶茶店老板,他每天都能看见不少学生边喝奶茶边打电话。“常见啦,”他擦着杯子说,“有抱着电话哭的,有笑得前仰后合的。上次还有个学生在这儿打了两个小时电话,走的时候眼睛都是红的。”
仔细想想,这蒙自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事,或许不只是个例。现在孩子压力太大了,月考排名、社团活动、同学关系,再加上青春期那些朦朦胧胧的情感,总得找个出口。家长忙工作,老师管学习,有些话,可能真的只能跟电话那头的人说。
不过话说回来,叁个小时的通话,究竟都在聊些什么呢?我好奇地查了查,发现现在学生打电话早就不是简单聊天了。有的是在线上组队打游戏,边打边商量战术;有的是在交流追星心得,说到偶像的新歌能激动半天;还有的,可能只是不想挂断,就这么听着对方的呼吸声写作业。
李老师的女儿今年刚上初二,她倒是看得开:“只要不影响学习,适当打电话能理解。我们小时候不也爱写信、传纸条吗?只是现在换了个形式。”这话在理,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表达情感的方式。
但问题在于,这八百块钱可不是小数目。是孩子偷偷用了父母的信用卡?还是省下了好几个月的零花钱?
天价话费背后的警示
说到这个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,我想起了去年邻居家的教训。那孩子为了和网友聊天,连续几个月都超额使用流量和话费,最后家长收到账单时差点没站稳。后来才发现,那段时间孩子成绩下滑得厉害,整天无精打采的。
通信公司的客服小王告诉我,他们经常接到家长投诉孩子乱打电话的求助。“现在有些套餐看起来很划算,但超出部分收费特别高。孩子不懂这些,一聊起来就收不住。”
其实这样的事发生在蒙自,发生在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意外。关键是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件事?是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手机,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合理使用?
我认识一个做得挺好的家长,他给孩子办了张副卡,每月设定话费上限,超出的部分要从零花钱里扣。这么一来,孩子自己就会精打细算了,既保证了通讯自由,又学会了理财。
说到底,那蒙自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事件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现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盲区。我们总在关注孩子吃得好不好、成绩怎么样,却常常忽略了他们情感上的需求和表达。
电话那头,也许是一个能理解他的朋友,也许是一个能开导他的长辈,也许只是一个愿意倾听的陌生人。在这个越来越忙碌的世界里,有人愿意花叁个小时听你说话,从某个角度来说,也是一种幸运吧。
当然,我不是在为天价话费开脱。只是觉得,在批评孩子乱花钱之前,或许我们应该先问问:孩子,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题?需要帮忙吗?
毕竟,沟通这件事,从来都不该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。但如何把握好度,却是我们每个人,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,都需要不断学习的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