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海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,乌海微信好友添加400元一位
最近在乌海,总能听到一些朋友提起微信上那个“400元一次”的添加好友服务。第一次听说时,我还以为是什么新型消费陷阱,直到发小阿杰上周真的试了一次。
他当时正为店里新推出的羊肉干发愁,囤了半个仓库的货,眼看天气越来越热。“实在没招了,连店门口喇叭喊‘买一送一’都没人搭理。”阿杰坐在我店里,手指头把屏幕划得唰唰响,“就试试这个乌海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的服务,死马当活马医吧。”
这钱花得到底值不值
说实话,我当时觉得他这四百块肯定打水漂了。没想到叁天后他提着两斤羊肉干来找我,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。“邪门了,”他灌了口茶,“第二天就有人顺着微信找过来,开口就问是不是新华街那家卖羊肉干的。”原来对方是来乌海出差的游客,正好在附近人里刷到他,看着图片挺诱人,顺路就找去了。
更让他意外的是,这位客人回去后还在朋友圈晒了图。结果隔天又带来两个同事,走的时候每人拎了五斤礼盒装。“这么算下来,四百块引来了小两千的生意。”阿杰说着又划开手机,“你看,这几个也是通过附近人加我的。”
我仔细看了看,确实有几个新添加的微信好友正在咨询价格。其中一个备注写着“王姐介绍的”,看来这种通过乌海微信好友添加400元一位的服务,还真能扯出条人脉线来。
不过这事也分人。另一个开理发店的小妹也试了,效果就平淡许多。加了二十几个人,最后成单的只有两个洗剪吹。“可能得看行业,”她倒是想得开,“但至少让附近几个小区的人知道这儿新开了家店。”
住在城北的老周倒是有个新鲜说法。他儿子教他用附近人功能找乒乓球球友,结果球友没找到,反而被一个卖山泉水的广告吸引了。“那小伙子开着面包车满乌海送货,我现在每周固定找他买两桶。”老周边说边比划,“这玩意儿就像以前走街串巷的货郎,只不过现在换成在手机里吆喝了。”
我慢慢琢磨出点门道。在乌海这种规模的城市,大家生活圈其实就那么大。微信附近人功能把原本擦肩而过的陌生人,变成了可能产生交集的潜在熟人。而那四百块的花费,买的不只是几个新好友,更像是在自己熟悉的池塘里撒了张网。
当然也得留个心眼。隔壁李婶前段时间就抱怨,加了个人说是卖自家种的葡萄,结果转账后就被拉黑了。“还是得找那些能实地看看的,”她总结经验,“最好是在乌海有实体店的。”
现在连我老婆都开始琢磨这事。她手工做的奶酥在亲戚圈里颇受好评,最近正犹豫要不要也试试这个乌海微信好友添加400元一位的服务。“就当是交个朋友,”她边包装奶酥边说,“万一有人真喜欢呢?”
夜色渐浓,我翻着微信里的附近人功能。那些带着“乌海特产”、“本地服务”字样的头像在眼前闪过。这座城市里,每天都有数百人通过这个功能产生交集,或许是生意,或许是兴趣,又或许只是一次短暂的交流。而那条对于四百元服务的讨论,依然在乌海人的茶余饭后继续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