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湖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的塔楼称呼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3:04:18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个特别的称呼

每次路过洪湖大学城西侧那片老居民区,总能听到学生们叁叁两两地指着那几栋筒子楼说:“看,那就是炮楼。”这个称呼在校园里流传了有些年头了,几乎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暗号。我刚入学时就听学长这么叫,现在快毕业了,学弟学妹们也依然这么称呼它。

说起来挺有意思,这些楼房其实和军事防御半点关系都没有。它们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老式职工宿舍,因为外墙是单调的灰白色,窗户排列得密密麻麻,楼体又窄又高,远远看去确实像电视剧里的炮楼。学生们给建筑物起外号这事儿本身就很平常,比如我们把图书馆叫“蓝立方”,把体育馆叫“鸟蛋”,但“炮楼”这个称呼似乎格外贴切,带着点学生时代特有的幽默和想象力。

有次我问住在附近的大爷知不知道这些楼被叫做炮楼,他眯着眼睛笑了:“你们这些大学生啊,真会起名字。”在他记忆里,这些楼当年可是这一带最气派的建筑,如今在城市高楼的映衬下显得低矮陈旧,倒是因为学生们的称呼多了几分特别的生气。

不只是个名字

其实“炮楼”这个称呼背后,藏着大学城生活的许多故事。那些楼里现在住着不少租给学生的小单间,月租比校内宿舍贵不了多少。我有个同学大四准备考研时就在那儿租了个房间,他说虽然条件简陋,但很安静,从窗户能直接看到学校操场,有种“身在校园又超脱校园”的奇妙感觉。

更妙的是,这几栋楼的一层开着各种小店——复印社五毛一页,比学校便宜;麻辣烫老板娘记得每个常客的口味;还有个二手书店,老板专门收集各专业的教材,期末时特别抢手。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店,构成了大学城周边独特的生态,让“炮楼”不只是个地标,更像是个充满烟火气的驿站。

我特别喜欢黄昏时分在那一带散步。下课的学生们从校门口涌出来,有人直接回宿舍,有人拐进“炮楼”那条街。你能看到刚运动完的男生在便利店买水,几个女生凑在水果摊前挑橘子,偶尔还能听见吉他声从某扇窗户飘出来。这些日常片段,让“炮楼”这个戏谑的称呼变得温暖起来。

塔楼的另一面

离“炮楼”不远,确实有座真正的塔楼——那是电信的信号塔,白色的塔身高耸入云。学生们偶尔会混淆这两个称呼,但大多数时候分得很清楚。“去炮楼取快递”和“塔楼那边信号好”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。这种称呼上的微妙区别,只有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才能体会。

信号塔伫立在大学城边缘的小山丘上,周围是一片小树林。春天时,不少人会去那儿散步,从塔下能看到整个大学城的全景。红色的教学楼、绿色的操场、灰白色的“炮楼”群,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校园画卷。有次我在塔楼下遇到摄影社的同学在拍日落,他说从这个角度拍“炮楼”特别有感觉——既能看到校园的朝气,又能感受到时光在这些老建筑上留下的痕迹。

这两类建筑,一新一旧,一高一矮,功能完全不同,却共同构成了我们大学记忆的背景板。它们就像校园生活的两个侧面——一个是充满烟火气的日常,一个是连接外界的通道。

前几天经过“炮楼”时,看见墙上贴了拆迁通知,说是明年这片就要改造了。同学们在群里讨论这事儿,有人开玩笑说以后没法跟新生解释“炮楼”在哪儿了。想想还挺感慨的,这些被我们起了外号的建筑,终究会随着城市发展而改变,但对于它们的记忆,大概会留在一届届学生的故事里吧。就像那位租住在“炮楼”考研的师兄说的,有些地方虽然简陋,却装满了奋斗的时光。

走在回宿舍的路上,我回头看了看暮色中的“炮楼”和远处亮起灯的塔楼。这些建筑静静地立在那里,见证着青春的来来往往,也成为了我们大学时光里独特的坐标。无论未来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子,至少在我们这代学生的记忆中,“炮楼”和它周边的塔楼称呼,已经深深烙印在属于洪湖大学城的故事里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