巢湖站街快餐约学生,巢湖学生快餐约见
这事儿说起来挺闹心的。昨天路过老城区,电线杆上又看见那种小广告,白纸黑字印着“巢湖站街快餐约学生”几个字。老实说,第一眼觉得挺膈应人,转念一想,这不就是咱们身边真真切切发生的事儿吗?
巷子口修自行车的老张头跟我说,前阵子有个穿校服的男生在这片转悠,书包带子都开线了也没顾上缝。那孩子就在路灯底下晃荡,见着单独路过的人就凑过去搭话。老张头起初以为孩子问路,细听才发觉是在打听“快餐约见”的地儿。这话听着就让人心里发紧。
藏在暗处的交易
要说这“巢湖学生快餐约见”的路子,说白了就是些见不得光的勾当。我特意绕到中学后门那条街转了转,果然在奶茶店门口的广告栏里发现了端倪。那些用马克笔写的电话号码,后面跟着歪歪扭扭的“学生优惠”四个字,明眼人一看就懂。
有个在这片送外卖的小哥跟我说起件事儿。上周叁晚上,他接到个奇怪订单——两杯奶茶要送到快捷酒店房间。开门的是个戴眼镜的男生,校服裤子都没换,接过奶茶时手都在抖。房间里还有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,正翘着腿坐在床边刷手机。“那场面,啧。”外卖小哥摇摇头,“孩子眼神躲躲闪闪的,我看着都揪心。”
这些事儿就像藏在城市褶皱里的灰尘,平时看不见,稍微掀开一角就呛得人直咳嗽。你说那些孩子图什么呢?为买个新手机?还是单纯觉得刺激?
不该存在的“市场需求”
我认识个社区民警老周,他说最近接到学校反映,有几个学生晚上翻墙出去“赚外快”。校方在周一大会上点名批评,可那些被点名的学生反倒挺得意,觉得自个儿能耐。“现在有些孩子啊,价值观整个歪掉了。”老周说着直叹气。
更让人担心的是,这种“巢湖站街快餐约学生”的现象好像形成了固定模式。有牵线的中间人,有固定的见面地点,连交易说辞都标准化了。有个辍学在家的孩子跟我说,他们管这个叫“社会实践”,听着真讽刺。
网吧老板告诉我,常有些打扮成熟的社会青年来找学生搭讪,开口就是“介绍轻松赚钱的活儿”。孩子们哪经得住诱惑?几百块钱对他们来说就是巨款,压根没想过要付出什么代价。
这事儿真不能全怪孩子。咱们想想,要是零花钱给得足够,要是家里人多关心点,要是学校性教育更到位些,这些孩子还会走这条歪路吗?有时候觉得,每个走上这条道的学生背后,都站着无数个失职的大人。
天色渐渐暗了,老街的路灯依次亮起来。我看着那些忽明忽暗的灯光,突然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。那时候我们也穷,但最多就是凑钱买本二手漫画,从来没想过用这种法子挣钱。时代是变了,可有些底线,真不该跟着变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