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门喝茶上课资源群,海门品茶学习交流圈
这几天老有朋友问我,海门哪儿能找个安静地方喝茶聊天,顺便了解点茶道知识?这话可算问对人了。上周我在“海门喝茶上课资源群”里认识了一位茶艺老师,她家那个小院子的茉莉花茶,至今唇齿留香。
推开茶香弥漫的木门
记得头回去找那个藏在老巷深处的茶室,差点走过头。要不是闻到那股若有若无的炭火香,真发现不了那扇爬满牵牛花的木门。老师姓陈,穿着棉麻裙子在挑茶叶,看见我就笑:“来得正好,这批碧螺春刚到。”她顺手递来一杯温热的红茶,“先润润喉,路上累了吧?”
屋里七八个人围坐在长茶桌边,有个大姐正在讲她买茶壶的经历:“都说紫砂水深,我在“海门品茶学习交流圈”问了一嘴,马上有茶友提醒哪里能看内壁印章。”旁边戴眼镜的年轻人接话:“对啊,上周群里组织去宜兴参观窑厂,我才知道好壶的透气性真不一样。”
陈老师边烫茶杯边说:“咱们这儿没那么多规矩,主要就是分享怎么选水、怎么控水温。就像家里来客人,你总不能拿滚水直接泼明前龙井吧?”她捏起一撮茶叶轻轻放进盖碗,“水温85度,高冲低泡,这样茶汤才鲜灵。”
那天尝了叁种茶,从滇红到凤凰单枞,每换一种茶老师就让大家猜猜产地。穿格子衫的小王挠头:“这岩茶怎么有股焦糖味?”旁边李阿姨拍手:“跟我去年在武夷山喝的正山小种好像!”满屋茶香混着笑语,窗外石榴花正啪嗒掉在青石板上。
茶桌上飘来的故事
第叁次去喝茶时遇到件趣事。新来的张姐带来包安吉白茶,冲泡后她却皱眉:“这跟在茶庄喝的味儿不太对?”大家轮流看干茶,发现白毫底下藏着细梗。陈老师用茶针拨开茶叶:“您看这断面,好白茶该是翠绿透金的。”后来才知道,张姐是在“海门喝茶上课资源群”里看到茶友推荐的店铺才去买的。
现在每次茶聚都像开盲盒。有时候是退休的赵老师带来他收藏的八十年代普洱茶饼,有时候是开茶馆的小陆分享应对挑剔客人的妙招。上个月我们甚至搞了次茶点搭配比赛,李阿姨做的桂花定胜糕配凤凰单枞,居然比西式马卡龙还受欢迎。
陈老师总说:“茶就像个引子,把趣味相投的人牵到一块儿。”确实,自从加入“海门品茶学习交流圈”,我不仅学会了区分正岩茶和外山茶,还认识了能一起听雨赏荷的茶友。昨天老王在群里发消息,说他淘到把民国时期的提梁壶,约大家周末去他家试壶。妻子看我急着出门直笑:“你们这哪是喝茶,分明是上学去了。”
雨点突然敲在窗棂上,陈老师起身关窗时笑道:“听雨品茶最相宜,要不咱们尝尝去年窖的梅花雪水?”铜壶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,茶香漫过窗台那盆文竹,我想起苏州朋友的话——他们管这种随性的茶会叫“吃闲茶”。其实哪有什么闲工夫,不过是愿意把时间消磨在美好事物上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