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尔滨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周边学子约百名叁小时
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。前两天我在朋友圈刷到条消息,说哈尔滨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搞了个读书会,当时就觉得挺新鲜——现在年轻人不都爱刷短视频吗?怎么突然流行起线下聚会了?
带着这份好奇,我特意去认识了组织者小王。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大叁男生一聊起来就两眼放光:“最开始就我们宿舍六个人,后来像滚雪球似的。”他掏出手机给我看活动照片,“你看,上周在松北区咖啡馆,周边学子约百名叁小时把二楼都坐满了。”
为什么是叁个小时?
“其实最开始定两小时,”小王推了推眼镜,“但大家讨论得太投入,总超时。后来干脆改成叁小时,刚好能深度读完一篇长文,还能留出交流时间。”他们最近在读《平凡的世界》,有个女生说到孙少平在工地打工那段,声音都有些哽咽。那种真实的共鸣,隔着屏幕永远感受不到。
我注意到角落里有对研究生情侣。男生说他们坐公交一个多小时赶来,“开始觉得远,现在反而享受这段路程——能慢慢从实验室状态切换到读书状态。”女生笑着插话:“而且每次回程的路上,我们都会继续讨论刚才的话题,感觉特别充实。”
这样的场景在哈尔滨周边正在悄悄蔓延。从江北大学城到呼兰区,从周末早晨九点到傍晚五点,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暂时放下手机。有个大二女生说得实在:“刷叁小时手机转眼就忘,但这叁小时里认识的朋友、聊过的话题,能记很久。”
组织者小王最近在发愁场地问题——原来能容纳五十人的咖啡馆现在明显不够用了。他正和几个同学商量着把哈尔滨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分流到不同片区。“没想到大家这么渴望线下交流,”他挠着头说,“可能这就是真实接触的温度吧。”
窗外飘起今冬第一场雪,咖啡馆里暖意融融。这些年轻人或许还没意识到,他们正在用最传统的方式,为自己开辟出一片难得的成长空间。叁个小时能做什么?够看两部电影,够打几局游戏,也够让百余颗年轻的心在书香中找到归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