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港站街快餐约学生,贵港学生快餐约见
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纳闷的。前两天路过老城区,电线杆上贴着的广告纸都快糊成墙皮了,凑近一看,写的无非是些“学生兼职”“快餐优惠”的字眼。我蹲在马路牙子上刷手机,刚好弹出个同城群消息,标题就写着贵港站街快餐约学生。你说现在这些广告,怎么都爱打着学生的名号?
巷子口卖水果的阿婆倒是门儿清。我买菠萝的时候随口提了句,她一边削皮一边摇头:“那些姑娘看着年纪小,背的包可比我家孙女的正版书包还贵。”她刀尖指了指对面宾馆,“每到周五下午,总有几辆外地车停那儿,发动机都不熄火。”
藏在打折券里的门道
我特意翻了好几个本地论坛。有个帖子特别火,楼主说自己刚毕业找工作难,差点信了“日结800”的传单。她说得挺实在:“真要正规兼职,怎么连个公司名都不敢写?留的全是个人微信。”底下有人回帖提醒,现在这些贵港学生快餐约见的新花样,都爱包装成“家教伴游”“茶艺辅导”。
西街那家网吧的网管小陈告诉我,上周还有两个穿着校服的男孩来开钟点房,身份证都没带全。“说是要复习功课,可书包里装的都是成条的好烟。”他敲着键盘苦笑,“我让他们登记家长电话,俩人撒腿就跑,烟盒掉地上都没捡。”
学校后门的小炒摊老板看得更透。他炒米粉的锅铲敲得铛铛响:“那些豪车总停我们这破巷子?人家等的可不是外卖。”有次他亲眼看见穿校服的女孩钻进车里,临走还落下本练习册。“封皮上班级姓名写得工工整整,我第二天特意送到学校门卫室,你猜怎么着?门卫说这学生叁个月前就退学了。”
霓虹灯下的影子
晚自习下课时段最热闹。奶茶店小妹指着对面便利店说,常有个戴鸭舌帽的男的蹲在门口,“专挑单独买饮料的女学生搭话,有回差点被巡逻民警逮着问话”。
出租房集中的城中村情况更复杂。房东李阿姨有次去收租,发现租客在阳台晾了十几套不同学校的校服。“我问她家到底几个孩子上学,她支支吾吾说帮亲戚孩子洗的。”后来那片经常有陌生车辆进出,邻居投诉太吵,李阿姨才下了逐客令。
菜市场卖豆浆的摊主老周说得直白:“现在这些贵港站街快餐约学生的套路,比我们磨豆浆的花样都多。”他见过有姑娘大清早蹲在公交站涂口红,校服外套里穿着蕾丝裙,“真要去上学的小孩,哪有工夫把眼线画得这么精细”?
其实这些都像梅雨季的墙霉,今天铲掉了,明天又冒出新的水渍。联防队的老王说他们定期清理小广告,可总有人趁后半夜来贴新的。“纸张越来越难撕,胶水比狗皮膏药还黏糊。”他掏出口袋里攒的厚迭小广告摇头,“这周又收了两百多张,花样翻新得比手机软件更新还快”。
倒是街角修鞋的老师傅说了句实在话。他边给高跟鞋换底边唠叨:“这鞋跟磨歪了能修,人要走歪了路...”话没说完,锤子敲在鞋掌上发出笃笃的声响,像给这句话画了个省略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