栖霞100米内附近的人,周边近距离社交圈
住在栖霞这么多年,最近才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——我们小区门口早餐铺的老板娘,居然是我高中同学的姑妈。这事说起来真巧,那天我买豆浆时随口聊起老字号烧饼,她突然说"我侄女以前最爱吃这个",结果一对毕业照,还真是同班同学。你看,栖霞100米内附近的人,可能早就和我们的人生有过交集。
有时候站在阳台晾衣服,会想这些擦肩而过的邻居们都有着怎样的故事。楼下每天晨练的王叔,他打的太极特别行云流水;隔壁栋总穿碎花裙的姑娘,阳台上养着十几盆月季;便利店值夜班的小哥,居然能记住每个顾客常买的商品。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周边近距离社交圈里,却像平行线般保持着微妙的距离。
那道看不见的边界线
其实很多人不是不愿意交往,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跨出第一步。上周在电梯里遇到六楼新搬来的租客,对方手里抱着大纸箱,我明明想帮忙按楼层,结果脱口而出的却是"今天天气真热啊"。说完自己都觉得好笑,明明同在屋檐下,怎么开口比登天还难?
社区微信群里倒是热闹,但除了物业通知和团购接龙,真正能拉近距离的对话少之又少。有次停电,大家在楼道里聚着聊天,才发现402住的陈医生会修家电,503的赵老师擅长养多肉。那天晚上手机没电,反倒让现实中的栖霞100米内附近的人变得鲜活起来。
菜市场可能是最自然的社交场。卖蔬菜的阿姨会记得留最新鲜的菠菜给孕妇,水果摊主总会多抓把樱桃给常客。这种不经意的温情,比刻意组织的邻里活动更让人心动。昨天看到修鞋摊的老张教留学生说当地方言,那种画面比任何广告都更能诠释什么是周边近距离社交圈。
或许我们可以从微笑点头开始?上周我试着对遛狗的邻居说了句"金毛真可爱",结果得知小区里有个宠物交流群。现在我家小猫生病时,能随时咨询养宠经验的邻居。看,破冰有时只需要一个真诚的问候。
栖霞这片老城区正在变得年轻,但守望相助的邻里情不该消失。昨天看到几个年轻人帮拾荒老人推叁轮车上坡,这个瞬间让我相信,无论时代怎么变,温暖始终在栖霞100米内附近的人之间流动着。毕竟当我们真正需要帮助时,能第一时间赶到的,往往是这些物理距离最近的陌生人。
下次去买菜时,我决定和常碰面的邻居多聊两句。谁知道呢,或许转角就能遇见同样喜欢烘焙的伙伴,或者能找到接送孩子互相照应的邻里。生活在继续,而周边近距离社交圈的故事,正在每个晨昏交替中悄悄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