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齐哈尔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大学城附近俗称炮楼区
一个别称的由来
来齐齐哈尔上学那会儿,报到手续都办妥了,学长帮忙拖着行李箱往宿舍走。他抬手指着远处几栋高楼跟我说:“瞧见没,那边就是‘炮楼’。”我当时一愣,心里直犯嘀咕,这名字听着可真够特别的。后来呆久了才发现,不光他这么叫,周围同学、甚至校门口小吃摊的老板,提起那片教师公寓楼,都习惯性地管它叫“炮楼”。
这称呼到底怎么来的呢?我好奇地问过不少人。有个在这儿住了七八年的老住户给我比划着解释:“你看那楼的外形呗,方方正正的,一层层窗户排列得特别整齐,加上楼体比较高,从远处看啊,还真有点像老电影里的那种炮楼。”他这么一说,我再仔细打量,还真觉得有几分神似。不过这说法也就是大家口口相传,没人能说出具体是谁第一个这么叫的,反正叫着叫着就传开了。
这片被称为“炮楼”的教师公寓区,其实就在大学城边上,走路过去也就十来分钟。楼下底商全是各种小店,复印社、奶茶店、小超市、麻辣烫,学生日常需要的东西这儿基本都能找到。每到放学点儿,这一带就热闹起来,穿着各色校服的大学生穿梭其间,充满了生活气息。
生活中的“炮楼”
大二那年,我和几个同学还真在“炮楼”里租过房子。那时候准备考研,觉得宿舍太吵,想着找个安静地方复习。中介带我们看房时,很自然地介绍说:“这是炮楼区的房子,离学校近,学生租的很多。”我们最后租的那间在十二层,窗户朝南,阳光能洒满整个书桌。
住在“炮楼”里才发现,这里的住户大部分还真是学校的老师和家属。早上七点多,能看见不少老师提着公文包匆匆出门;傍晚时分,楼道里飘着各家做饭的香味。和我们一起合租的邻居是对年轻教师夫妇,偶尔在电梯里碰到,还会问问我们复习得怎么样。
这片区域的便利性确实没得说。记得有次写论文写到深夜,饿得不行,下楼走两步就有卖烧烤的小摊。老板明显认得周围的学生,边烤串边聊天:“你们这些‘炮楼’熬夜的学生啊,就是我这儿的老主顾。”热乎乎的烤串拿在手里,站在北方略显清冷的夜空下,那种感觉至今还记得。
说到底,“炮楼”这个称呼虽然听起来有点怪,但对在这儿生活过的学生来说,它代表着一段特别的记忆。它不仅仅是几栋楼的别称,更像是大学生活的一个注脚,承载着许多人的日常和青春。
如今毕业几年了,偶尔和同学聊起大学生活,还是会提起“炮楼区”的那些日子。那个特别的别称,那些熬夜复习的晚上,那碗深夜的麻辣烫,都成了回忆里鲜活的片段。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,恰恰构成了我们最真实的大学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