泊头火车南站哪里有小巷子,附近哪里有小胡同
站前广场的疑惑
上次在泊头火车南站下车的经历,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。那天下午四点左右,太阳斜斜地挂着,我拖着行李箱走出站口,望着眼前宽阔的站前广场,突然有点发蒙——朋友给我推荐的那家老字号烧饼店,明明说就在车站附近的小巷里,可放眼望去,尽是整齐的马路和高楼。
“这可奇了怪了,”我喃喃自语,掏出手机想导航,偏偏电量只剩百分之叁。正着急呢,看见一位穿着制服的车站工作人员刚从岗亭里出来,我赶紧上前问道:“师傅,跟您打听下,这火车站附近有没有小巷子?我想找个卖烧饼的老铺子。”
工作人员是个五十岁上下的大叔,皮肤黝黑,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堆成了扇子。“你算是问对人了!”他操着浓重的本地口音,伸手指着广场东侧,“从这儿往东走,看到那个红绿灯没?别过马路,往右一拐,那条小道看着不起眼,里面可藏着不少老店铺呢!”
巷子里的别有洞天
按着他指的方向走过去,果然发现了一条夹在两栋楼之间的小巷子。巷口很窄,刚够叁个人并排走,地面上铺的还是老式的青石板,被岁月磨得发亮。往里走了十来米,景象豁然开朗——
巷子两侧是些有些年头的平房,屋檐下挂着鸟笼子,几位老人家坐在马扎上聊天。再往里走,飘来了阵阵芝麻香,正是朋友描述的那家烧饼铺。老板是个精瘦的中年人,系着泛白的围裙,手上的擀面杖熟练地翻滚着。
“老板,你这地方可真不好找啊。”我边等着烧饼出炉边搭话。
老板哈哈一笑:“可不是嘛!好多从火车站过来的客人都说找不着。其实啊,这泊头火车南站哪里有小巷子的问题,我们本地人都门清。不光这条,从车站往南走二百米,还有片老居民区,里面小胡同纵横交错的,卖啥的都有。”
热乎乎的烧饼到手,咬一口,外酥里嫩,满口芝麻香。我索性在巷子里慢慢逛了起来,发现这里简直就是个小型集市——理发店、杂货铺、修鞋摊,应有尽有,与站前广场那边的现代化景象形成了有趣的对比。
热心的指路人
吃着烧饼,我又想起工作人员说的另一处地方。正好看见一位大妈提着菜篮子从旁边经过,我便上前询问:“阿姨,听说这附近还有片老居民区,小胡同挺多的,是在哪个方向啊?”
大妈特别热情,直接放下菜篮子给我比划:“顺着这条路一直往南,看到邮局就往左拐,那片叫民主胡同片区。里面弯弯绕绕的,刚来的人确实容易迷路。你要是想去,我正好顺路,带你一段。”
跟着大妈往南走,她一路上如数家珍:“这条胡同往里走有家豆腐脑特别香,那条胡同尽头是个老裁缝,手艺好着呢...”听着她的介绍,我突然明白了,对这些老街坊来说,泊头火车南站哪里有小巷子根本不是问题,这些弯弯曲曲的巷道就像是他们家的后院一样熟悉。
果然,拐过邮局,眼前出现了一片密集的胡同区。青砖灰瓦,墙上爬着些藤蔓植物,偶尔有自行车叮铃铃地穿过。这里比刚才那条巷子更生活化,家家门口摆着几盆花,晾衣绳上挂着刚洗好的衣服,飘来淡淡的皂角香气。
城市的两个面庞
站在胡同口,我忽然有些感慨。同一个火车站周边,竟然藏着如此不同的两个世界——一边是现代化的广场和大道,代表着城市发展的速度;另一边是这些深深浅浅的巷子和胡同,承载着几十年不变的生活气息。
那个下午,我在胡同里转了很久。买了大妈推荐的豆腐脑,果然香滑可口;还在老裁缝那里补了行李箱上磨破的背带,老师傅只收了五块钱,手法却相当细致。这些藏在深处的小地方,若不是亲自走进来,从外面根本想象不到里面的热闹。
天色渐晚,我拖着修好的行李箱往回走。回到站前广场时,华灯初上,整个车站笼罩在温暖的灯光里。回头望去,那些巷子和胡同已经隐没在暮色中,但它们传递出的温暖和亲切感,却久久留在心里。
后来每次有朋友说要去泊头火车南站,我都会告诉他们:出站后别急着打车,不妨往东或往南走走,那些看似普通的小巷子和胡同里,藏着这个城市最真实的模样。也许,在某个转弯处,你也会遇见属于自己的惊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