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城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,肥城夜间小巷位置
前几天和老街坊喝茶聊天,说起咱肥城这些年变化真不小。老百货大楼拆了盖商场,西边荒地起了新小区,可当话题转到“肥城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”这事上,大家反而都摇着头笑。这问题听着简单,真要细琢磨,里头藏着不少门道。
记得小时候,晚上常跟着爷爷去东风街巷口买馄饨。那时候路灯昏黄,巷子口总有叁两摊贩,热腾腾的蒸汽混着说笑声,成了很多人记忆里的夜晚光景。如今再去找,那地方早变成停车场了。
老城区的巷子为啥变冷清了
昨天特意骑车在老城区转悠。龙山路、新城街这些主干道灯火通明,可往岔路小巷里走,确实难见到从前那种聚集景象。问了开超市二十多年的李叔,他边整理货架边说:“现在年轻人要么刷手机点外卖,要么开车去大商场,谁还像以前那样蹲巷子口闲扯啊。”他指着对面那条空巷子,“以前这时候,修鞋的老张、卖糖炒栗子的夫妇早该出摊了。”
城市管理越来越规范确实让街道整洁不少。不过要说肥城夜间小巷位置完全消失也不对——上周路过泰西大街后身,发现那条重新整治的步行巷就挺热闹。两边挂着小灯笼,几家老字号开着门,还有年轻人摆的手作小摊。虽然和记忆里的景象不同,但那种自在悠闲的劲儿倒是一脉相承。
碰见住附近的刘大姐正带着孩子买藕盒,她笑着说:“这条巷子改造后我们常来。不像商场里憋闷,孩子能跑得开,我们也能遇见熟人聊几句。”她指着前面,“再往里走还有家书屋,晚上开到十点呢。”
要说肥城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,可能得换个思路找。以前那种自发形成的聚集点少了,但像新兴社区广场旁边、学校附近的文化街这些地方,晚上反而更有人气。上周叁晚上八点多路过实验中学东墙外那条路,路边整齐划着摊位区,卖文具的、修手机的、现烤点心的,居然排了半条街。旁边树底下还有几位老大爷在路灯下棋,这场景让人突然觉得,肥城人爱凑热闹的天性从来没变,只是换了个地方。
和城管队的小赵聊过这个现象,他说现在提倡“烟火气与文明并行”,在特定区域规范设置夜市摊点。既保留城市温度,又不影响交通卫生。“我们也在摸索,比如在几个社区试点夜间便民点,效果还不错。”
转悠这些天渐渐明白,大家惦记的“肥城夜间小巷位置”,本质上要的是个能随意站着说说话、看看街景的地方。现在这种空间没消失,只是分散到了社区广场、步行街角落或者河岸步道。就像昨晚在新城河边,看见不少散步的人停在观景平台看钓鱼,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“站小巷”么?
城市总在成长变化,那些承载记忆的角落会换个形式留在我们生活里。下次要是谁再问起肥城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,或许可以告诉他:吃完晚饭去老街改造区走走,或者到新开的社区市集转转,那些亮着温暖灯光、飘着食物香气的地方,就是咱们肥城人现在的“小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