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泉火车站小巷子,龙泉车站附近小街
龙泉火车站的那条小巷
每次从龙泉火车站出来,我都习惯性地往右边那条小巷子钻。说它是小巷,其实也不算窄,刚好能容两辆叁轮车错身而过。巷口常年有个大爷摆摊修鞋,哒哒的敲打声像是这条巷子的心跳。?
你可别小看这条龙泉车站附近小街,它可是藏着不少好东西。往前走个十几米,就能闻到王阿姨家煎饼果子的香味,她总说自家的甜面酱是祖传秘方。再往里走,老周的文具店开了二十多年,我小时候用的第一个文具盒就是在他家买的。
要说这条龙泉火车站小巷子最特别的地方,就是它总能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平衡。去年巷尾新开了家奶茶店,装修得挺时髦,可隔壁还是那家开了叁十年的理发店,老师傅到现在还在用剃刀给老顾客修面。这种新老交替的景象,反倒让这条巷子更有味道了。
我最喜欢傍晚时分来这里。下班的人拖着行李箱从火车站出来,熟门熟路地拐进巷子,在熟食摊前停留片刻,拎着晚饭回家。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逐打闹,惊得房顶的野猫弓起背。这时候的龙泉车站附近小街,就像一锅慢慢炖煮的汤,咕嘟咕嘟地冒着生活的气息。
巷子里的老手艺
修鞋的大爷姓李,在这条龙泉火车站小巷子口摆了快十年的摊。有次我去补鞋跟,和他聊起来。他说现在年轻人鞋子坏了就扔,会修鞋的人越来越少了。但他还是每天准时出摊,“总有人需要的”,他一边上线一边说,手上的老茧厚得像是另一层皮肤。
巷子中段的裁缝铺是张阿姨在经营。她眼神不太好,但手上的功夫一点没丢。有次我裤子拉链坏了,她叁下两下就换好,只收了五块钱。她说在这条龙泉车站附近小街做久了,来的都是老主顾,涨价的话自己都不好意思。
这些老手艺人在巷子里形成了独特的生活圈。修鞋的李大爷中午常去张阿姨家吃饭,张阿姨的孙子又在老周的文具店买作业本。这种紧密的联系,让整条龙泉火车站小巷子像个大家庭。
说真的,现在商场越来越多,网购越来越方便,但这些小巷子里的小店依然顽强地生存着。我想,大概是因为这里提供的不仅是商品和服务,更是一种人情味儿。你在网上买双新鞋,永远不会有人告诉你“这鞋底耐磨,至少能穿两年”。
巷子的日与夜
白天的龙泉火车站小巷子是忙碌的。早点摊冒着热气,上班族匆匆买份早餐;便利店门口,快递员忙着分拣包裹;杂货店的老板把货物搬到门口,时不时和路过的人打招呼。
到了晚上,巷子就换了一副模样。路灯昏黄,把行人的影子拉得很长。几家小餐馆亮起招牌,炒菜的香味飘得老远。偶尔有晚归的旅客拖着行李箱走过,轮子在青石板上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。
住在巷子里的老人喜欢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乘凉。他们用方言聊天,说到兴起时哈哈大笑。有时他们会招呼路过的邻居一起吃西瓜,那种亲切自然的样子,在新建的小区里已经很少见到了。
记得有个月夜,我路过龙泉车站附近小街,看见几个年轻人坐在便利店门口的台阶上喝酒聊天。他们说刚送走一个去外地工作的朋友,在火车站告别后,舍不得就这么散去。那一刻我突然觉得,这条巷子不仅连接着车站和居民区,也连接着人与人的情感。
其实想想,每条这样的龙泉火车站小巷子都是城市的毛细血管。它们不如主干道光鲜亮丽,却承载着最真实的生活。高架桥上车来车往,地铁在地下呼啸而过,而在这条小巷里,时间仿佛走得慢一些,让人能细细品味生活的原汁原味。
我不知道这条巷子还能存在多久。听说这一片可能要改造,或许某天,这些熟悉的店铺都会消失。但至少现在,每次走过这条龙泉火车站小巷子,听见修鞋的哒哒声,闻到煎饼果子的香味,我就觉得,这座城市还保留着它最温暖的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