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夏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,即时联络在校学子号码
这两天在校园里,总能听见同学们聊起找兼职的事儿。你说巧不巧,我室友上周就因为没及时联系上一个家教机会,愣是错过了五百块课时费。这事让我琢磨着,要是能有个随时能找到人的联系方式,该多方便啊。
正好最近注意到“临夏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”这个新鲜说法,乍听还挺唬人的。其实说白了,就是有些同学把自己的联系方式整理成册,方便附近居民找家教、临时帮忙什么的。我跟着采访了几个参与的同学,发现这事儿比想象中有意思。
校园里的即时联络网
大叁的王同学告诉我,他们几个老乡去年就弄了这么个联络群。“最开始就五六个人互相顶班,现在发展到叁十多人了。”他边说边翻着手机里的排班表,“周末最容易接到活儿,帮初中生辅导作业啊,临时顶个超市收银啊,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两百多。”
住在校外的李阿姨第一次找学生帮忙是因为家里水管爆了。“那天晚上九点多,我试着打了个电话,没想到真有个机械系的男生愿意来帮忙。”她比划着说,“那孩子踩着拖鞋就跑来帮我修水管,最后就收了二十块材料费。”
这种即时联络在校学子号码的方式,确实解决了不少突发需求。不过也有同学担心,这样会不会影响学习?我特意问了几个长期参与的同学,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的时间管理妙招。
数学系的小张给我看他的课程表,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得密密麻麻。“周四下午和周末基本不排课,这些时间段专门用来接活。”他笑着说,“上学期还因此认识了开辅导班的学长,现在每周固定去带叁次课,生活费完全自理了。”
当然啦,不是所有同学都适合这种方式。外语学院的刘同学就选择只接翻译类的零活:“我把自己擅长的英语辅导、文件翻译写在联系方式后面,这样找来的都是对口的需求。”
看着同学们各显神通,我突然觉得这种临夏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的模式,倒像是给校园生活加了点弹性。既解决了周边居民的临时需求,又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赚点零花钱,还锻炼了为人处世的能力。
不过要提醒的是,在公布联系方式时可得留个心眼。最好用工作号而不是私人号码,约定服务内容时要提前说清楚报酬。学校附近的社区服务中心现在也提供这类中介服务,由老师帮忙把关,感觉更稳妥些。
说来也怪,自从了解了这个现象,我发现校园里处处可见这样的互助场景。食堂门口贴着“求考研辅导”的便条,公告栏上挂着“寻找陪诊志愿者”的信息,就连教学楼走廊里都能看到同学们互相介绍兼职机会。
或许这就是大学生活可爱的地方吧?总是在不经意间,发现那些让日子过得更有温度的小窍门。要是你也在为找兼职发愁,或许可以试试这种方式,没准儿下个月的话费就有着落了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