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陵品茶工作室,铜陵茶艺工作室雅集
路过铜陵老城区那条青石板路时,总会被一缕若有若无的茶香牵住脚步。那扇虚掩的木门后,就是朋友提过好几次的铜陵品茶工作室。推门进去,仿佛一步从车水马龙跨进了另一个时空。
工作室主人正在茶席前温杯,见人来了也不急着招呼,只笑着示意先坐下。他身后博古架上错落摆着各地茶叶,从本地的涌溪火青到远方的凤凰单丛,每罐茶叶都贴着工整的标签。“今天刚到些不错的太平猴魁,试试?”他说话的调子慢悠悠的,和屋里舒缓的古琴声特别配。
茶香里的讲究
看他沏茶是种享受。水温要刚刚好,注水的手法带着某种韵律,茶叶在盖碗里慢慢舒展,像刚睡醒伸懒腰。他边操作边聊:“很多人觉得喝茶麻烦,其实啊,这些步骤都是为了把茶最好的味道引出来。”端起白瓷杯,茶汤清亮透绿,那股鲜爽的兰花香直接从鼻子钻到心里去。
墙角的书架挺有意思,除了茶经,还混着几本民间故事和山水画册。他说这是给客人随手翻的,“喝茶不光是嘴巴的事,眼睛、耳朵、手指尖,都得舒服。”这话听着新鲜,但细想确实在理——在这里待着,整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放松下来。
正聊着,里间传来轻轻的讨论声。主人解释说,那是定期举办的铜陵茶艺工作室雅集,今天刚好有几位老茶友在交流泡茶心得。“他们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下午,从茶叶聊到诗词,再从诗词聊回茶。这么一圈下来,比光讲理论记得牢多了。”
雅集中的热闹
透过竹帘缝隙望进去,五六个人围坐在长茶桌旁,有位大姐正在演示如何控制水流。“不是直冲冲往下倒,”她边说边示范,“要像这样让水顺着杯壁滑下去,茶叶才不会被打懵。”众人都笑了,有人掏出小本子认真记着。
坐在窗边的老先生接过话头:“我泡了叁十年茶,到现在还在学新东西。每次来铜陵茶艺工作室雅集,总能偷师一两手。”他端起刚泡好的茶在鼻尖轻晃,“你看这香气,分前调中调后调,跟香水似的,有意思吧?”
新来的年轻人略显生疏地握着紫砂壶,旁边的人便自然地伸手托了下壶底:“角度再高一点点,对,这样出水更顺畅。”没有居高临下的指导,只有朋友间的提醒。在这里,从二十出头到七八十岁,谁都能找到自己舒服的参与方式。
窗外天色渐暗,工作室里暖黄的灯光亮起来。茶壶嘴飘出的白雾带着蜜香,有人在轻声比较不同年份的普洱,说这个像沉稳的老者,那个像朝气的小伙子。这些生动的比喻,比任何专业术语都来得贴切。
离开时回头看,那盏灯还亮着,像城市里的一个小小驿站。原来铜陵品茶工作室不单是卖茶的地方,更是个让时间慢下来、让滋味绵长起来的所在。下次路过,大概还会忍不住推开那扇木门,去看看今天又有什么好茶,又遇着哪些有趣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