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台学生品茶上课,学子茶香课堂体验
那个飘着茶香的星期二
星期二下午两点,东台市实验小学的教室里飘着龙井的清香。这不是什么茶艺兴趣班,而是五年级叁班的语文课。孩子们面前摆着青瓷茶杯,正在学习《桂花雨》这篇课文。当读到“桂花如雨落满肩头”时,李老师轻轻端起茶杯:“你们闻闻,这茶香是不是也和桂花香一样,轻轻柔柔的,却让人忘不掉?”
小磊眨巴着眼睛,先闻了闻茶,又低头看课文:“真的哎!茶香好像会往鼻子里钻。”教室里响起轻轻的笑声。这种体验很新鲜——原来文字里的意境,能通过一杯茶变得具体起来。几个孩子开始主动描述茶香在他们心里的感觉,有的说像清晨的竹林,有的说像雨后青石板路的气息。那些在往常课堂上沉默寡言的孩子,也忍不住举起了手。
这堂特别的课源于一次偶然。上个月,李老师发现班上有近七成孩子从没认真品过茶,甚至分不清绿茶和红茶。这让她思考:很多描写自然的课文,孩子们读起来总隔着一层纱,是不是因为缺乏真实的感官体验?和学校商量后,她决定尝试把品茶融入课堂教学。
教导主任起初有些顾虑:“在课堂上泡茶,会不会太耽误时间?”但听完李老师的设想,他点了头。事实证明,这样的担忧是多余的。孩子们在品茶过程中表现出的专注度,反而提高了课堂效率。数学张老师受到启发,在教比例时,也带着孩子们调配不同浓度的茶汤,直观地理解着1:50和1:30的区别。
这样的东台学生品茶上课模式,正在悄悄改变着孩子们。小雅的妈妈发现,女儿周末会主动帮爷爷泡茶,还像个小老师似的讲解:“爷爷,我们慢点喝,先闻香。”而在以前的周末,她多半是抱着平板电脑不撒手的。
当然,任何新尝试都需要时间检验。有家长在群里提出:“会不会把课堂变得太花哨?”李老师这样回应:“我们不是为品茶而品茶,而是给孩子一把钥匙,帮他们打开感知世界的那扇门。”确实,当孩子们通过舌尖的苦甘转换理解了“先苦后甜”这个词,那份领悟是任何语言解释都无法替代的。
窗外,梧桐叶轻轻摇动。教室里的茶香渐渐淡去,但孩子们眼中的光亮却留了下来。这抹光亮,或许会在某个未来时刻,当他们再次闻到茶香,或读到相似文字时,重新被点亮。教育的意义,不正是埋下这些等待发芽的种子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