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城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150元的温情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6:30:14 来源:原创内容

麻城的梅雨季总是黏糊糊的,青石板缝里冒着湿漉漉的苔藓。我撑着一把黄布伞,在七拐八绕的巷子里迷了路。巷子窄得只容得下两人侧身而过,墙头探出几枝被雨打湿的栀子花,香得有点呛人。

转角处有个裁缝铺,门帘是块洗得发白的蓝布。我正要问路,却听见里边传来软糯的楚剧唱腔。探头一看,满头银发的陈师傅正踩着老式缝纫机,针脚密密匝匝地走着线。他手边放着个搪瓷缸,缸身上模糊地印着"先进生产工作者"的字样。

一百五十块的约定

"改件衣裳多少钱?"我抖着伞上的水珠问。陈师傅推推老花镜:"巷子里老规矩,还是150。"我愣了愣,这年头哪还有这个价。他像是看穿我的心思,笑出满脸皱纹:"二十年前就说好的,不能变。"

里屋帘子掀动,走出个系着围裙的老太太,端着盘葱花饼。"死老头子,又跟人显摆你那150。"她嗔怪着,却把最大的饼递到他手里。后来才知道,二十年前陈师傅盘下这铺面时,街坊们凑不出贺礼,他就立了块牌子:本巷居民改衣裳,永远收150。这些年物价翻了多少番,这价钱雷打不动。

雨渐渐小了,巷口传来芝麻糊的叫卖声。李奶奶每天叁点准时出摊,小推车上挂着二维码,旁边铁罐里装着找零的硬币。"还是150?"买糊的街坊熟练地扫码。她舀着浓稠的糊糊:"老价钱,变不了。"

我突然想起早晨在巷口包子铺,老板多找我十块钱,追出来跑了半条巷子。这会儿才明白,原来这条巷子有自己的时钟。

栀子花下的温情

裁缝铺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唱着《天仙配》,陈师傅跟着哼唱,走针的手依然很稳。墙上的结婚照已经泛黄,新娘子穿着大红嫁衣,那嫁衣的腰身,现在看肯定是嫌紧了。"当年给她做这件衣服,收了150,她念叨了半辈子。"陈师傅的眼神飘向在灶台前忙碌的老伴。

巷子深处飘来煎草的苦香,这是谁家在熬夏枯茶。骑自行车的邮递员在裁缝铺前刹住车,递来一封信。陈师傅戴上老花镜仔细地读,嘴角慢慢扬起。那是搬去省城的老街坊寄来的,说是孙子考上了好中学,记得陈爷爷说过,孩子考上大学要送他件新衣裳。

"还按150收?"我忍不住问。他小心折好信纸:"说好的事,哪能变呢。"

雨完全停了,夕阳从瓦檐间漏下来,把积水照得亮晶晶的。我捧着改好的衣裳要走,陈奶奶往我兜里塞了把炒南瓜子。"常来啊。"她站在栀子花旁挥手,身后缝纫机上的线轴还在轻轻转动。

走出巷口时,我看见电线杆上贴着的租房广告,单间都要一千五了。可巷子深处那台老缝纫机,还在笃笃地守着150的约定。也许真正的深情,从来不需要昂贵的标价,就像梅雨季终会过去,而有些东西,会在时光里凝固成永恒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