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力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铁力小街尝辩辩简餐
巷子里的烟火气
那天下午闲着没事,我拐进了铁力市这条不起眼的小巷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探出几丛野草,晾衣绳上挂着半干的衬衫,生活气息扑面而来。走两步就能闻到谁家飘出的炒菜香,夹杂着旧书店泛黄的纸墨味。
巷子深处有家小店,招牌简单得只剩下“蚕蚕快餐”四个字。推门进去,老板娘正低头按着手机,手指在屏幕上戳得飞快。“稍等啊,马上把这单记完。”她头也不抬地说。我这才注意到柜台上的二维码,旁边手写标注“可加蚕蚕点餐”。
“现在还用蚕蚕订餐呢?”我有点好奇。老板娘终于放下手机,咧嘴一笑:“老顾客就认这个,发个消息说‘老样子’,我都知道他们要啥。”她指着墙上泛黄的菜单,“这些年换过微信,弄过小程序,最后还是蚕蚕最顺手。可能我们这条巷子啊,就适合这种老办法。”
屏幕那头的熟客
正说着,她的蚕蚕连续响了好几声。“你看,”她把屏幕转向我,“这个头像是周老师,每天这时候订青椒肉丝饭;那个卡通的是隔壁网吧的小伙子,专点麻辣香锅。”消息框里都是简短的对话——“今天有什么青菜?”“多加勺辣椒”,透着熟人间的随意。
我突然想起十几年前,第一次用QQ和同学约在校门口小店,也是这种简短的对话:“老地方?”“ok”。没想到在铁力小巷子里,还保留着这种带着年代感的联系方 式。可能对于常客来说,打开那个熟悉的企鹅图标,已经成了吃饭前的习惯动作。
厨房里飘出的香气勾得我饿了,便点了份招牌排骨饭。等待的工夫,又进来两个学生,直接对老板娘说:“蚕蚕上订过了。”拎了饭盒就走,整个过程不到十秒。这种默契,大概是长期形成的。
铁力小街尝辩辩简餐的体验很特别。饭菜用传统铝盒装着,排骨炖得软烂,土豆吸饱了汤汁。坐在靠窗的位置,能看见巷子里来往的邻居,偶尔会和老板娘打个招呼。这里不像餐厅,倒像是谁家的厨房向外敞开了门。
熟悉的滋味
隔了几天,我又去了铁力小街。这次特意提前用蚕蚕发了消息,走到店门口时,老板娘正拿着打包好的饭盒张望。“算着你该到了,”她把温热的饭盒递过来,“今天特意多给了点酸菜,你说过喜欢这个。”
那一刻突然很感动。在外卖平台越来越智能的今天,这种靠记忆维系的服务,反而让人觉得珍贵。她知道周老师不爱吃姜,记得网吧小伙要多加米饭,这些细节不会出现在任何系统的备注里。
巷口新开了家网红奶茶店,排队的人绕了好几圈。但在这条巷子深处,依然有人守着小小的蚕蚕快餐,用最传统的方式,做着熟悉的饭菜。或许对于住在铁力小巷子的人来说,这里不只是个吃饭的地方。
青石板路还是那样湿漉漉的,晾衣绳上的衬衫换成了毛衣。我又闻到了那阵熟悉的炒菜香,混着秋日微凉的风。摸出手机,点开那个很久没用的企鹅图标,犹豫着要不要发条消息:“明天,老样子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