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芜海选场子,莱芜选拔活动现场实况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5:01:58 来源:原创内容

舞台上的年轻人握着话筒,指尖微微发白。他清了清嗓子,目光在评委席和空荡荡的观众席间来回移动。这是莱芜海选场子最寻常的午后,阳光透过窗帘缝隙在地板上切出锐利的几何图形。

台下坐着叁位评委。最左边穿着深灰色夹克的是当地文化馆的李老师,他手里那支钢笔已经在报名表上停留了整整五分钟。中间那位女士时不时在笔记本上写几个字,纸页摩擦的沙沙声成为现场唯一的背景音。

每个梦想都值得被听见

“下一位是从济南专程赶来的选手。”工作人员轻声提醒。那是个留着短发的小姑娘,抱着吉他走到舞台中央,调整了好几次立麦的高度。她突然不好意思地笑了:“其实我昨晚一整夜没睡着。”

这句话打破了场子里略显凝重的气氛。评委们不约而同地露出理解的表情,李老师甚至往前倾了倾身子:“没关系,你就当我们是你家院子里的那棵树。”女孩点点头,手指轻轻拨动了琴弦。

说来也怪,当第一个音符响起,她整个人就像被注入了不同的能量。刚才的紧张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闭着眼睛的沉浸。这首歌是她自己写的,讲述的是奶奶家后面的那片枣树林。歌词里有这么一句:“十月的风穿过枝桠,把阳光筛成金币洒在地上。”

演唱结束后的寂静很特别,不是空荡荡的,而是饱满的。就像暴雨来临前空气里积蓄的水汽,沉甸甸地悬在那里。中间的评委女士最先开口:“你让我们看见了那片枣林。”这句话比任何技术性的点评都让人感动。

这样的场景在莱芜选拔活动现场实况中反复出现。有个小伙子唱完歌后,主动说起自己是在菜市场帮父母卖豆腐的,每天凌晨叁点起床。他说站在这里唱歌,是他二十年来做过最大胆的事。说这些时,他不好意思地搓着手指,但眼神明亮。

也许正是这些真实的生活细节,让整个选拔活动有了温度。评委们听着每个人的故事,时而微笑,时而陷入短暂的沉默。他们面前摆着评分标准,但有些东西显然是那些表格无法衡量的。

下午四点左右,场子里来了位特别的参赛者。那是位四十多岁的大叔,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,手里拿着自己做的板胡。他说这是跟村里老艺人学的,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碰这些了。

当他开始演奏,整个空间仿佛被带到了另一个时代。琴声苍凉而悠远,像是从很深的地方生长出来的。他闭着眼睛,身体随着旋律轻轻摇晃,完全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。演奏完毕,他不好意思地说:“这曲子叫《沂蒙山小调》,是我师父的师父传下来的。”

李老师摘下眼镜,慢慢擦拭着镜片。这个简单的动作持续了比平时更长的时间。“谢谢你,”他最后说,“让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。”

窗外,天色渐渐暗下来。场子里的灯亮了,在每个人脸上投下柔和的光晕。工作人员轻手轻脚地更换着矿泉水,生怕打扰这来之不易的氛围。等待区的选手们不再紧张地默唱,而是叁叁两两地低声交谈,像是形成了某种默契的共同体。

有个细节很有意思:每当一位选手表演结束,无论表现如何,等待区都会响起真诚的掌声。这不是礼节性的,你能听出其中的差别——它们参差不齐,带着温度,像是彼此之间的鼓励和认可。

夜幕降临时,今天的选拔告一段落。工作人员开始整理器材,折迭椅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。选手们陆续离开,有些人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,约定以后一起练习。

场子渐渐空了下来,只有舞台上的灯光还亮着,照着一尘不染的地板。明天,这里又将迎来新的一批追梦人,继续上演属于他们的莱芜海选场子故事。而今天的这些瞬间,已经变成种子,埋在每个人心里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