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康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,南康少年时薪50元工作
最近在本地论坛看到个热帖,标题挺扎眼——南康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,南康少年时薪50元工作。这数字让不少上班族都坐不住了,我隔壁家的王姐看到直咂嘴:"我家那口子加班两小时,还没人家孩子一小时挣得多?"
巷子口修鞋的老张倒是实在,他边敲鞋钉边念叨:"现在的小年轻可了不得,我闺女前两天非让我学啥视频剪辑,说他们班同学靠这个接单,赚的零花钱比我补十双鞋还多。"老张的塑料普通话带着点骄傲,又藏不住困惑。
时薪50元背后的新活儿
仔细打听才发现,这些孩子接的可不是传统零工。有个叫小林的学生在帮家具厂做3顿建模——南康本来就是家具之乡,他从小在木屑堆里长大,对家具结构门儿清。厂家把设计图发过来,他边看教学视频边操作软件,出来的效果比有些专业设计师还接地气。
"刚开始手忙脚乱的",小林在语音里有点不好意思,"有回把床头柜的抽屉尺寸搞错了,客户说抽屉卡住拉不开。那个月白干啦,倒贴钱重做。"他说现在接单前都要和客户视频确认叁次尺寸,手机里存着二十多种木材的色卡对比图。
这种南康少年时薪50元工作的现象,倒是催生了些有趣的变化。以前暑假总泡在网吧的孩子们,现在会组团租共享办公室。路过玻璃窗能看见七八个初中生围坐着,电脑屏幕上滚动着代码,桌上除了可乐还有《五金手册》和《木材干燥工艺》。
不过这种高薪兼职也引来争议。开家具厂的李老板觉得划算:"请专业设计师按件计费,改个图纸动不动加钱。这些孩子灵活,视频会议手把手教两次就上手,还特别在意客户评价。"他厂里现在固定合作的五个学生,最厉害的一个月挣过八千多。
但教物理的陈老师挺担忧:"上周收作业,有个孩子在作业本背面画家具结构图。问他怎么回事,说凌晨叁点还在赶客户的急单。"陈老师发现,班上接触这类工作的学生,数学课特别认真,但语文课总打瞌睡。
更让人想不到的是,这些孩子赚了钱不是光买球鞋手机。有个女孩偷偷给奶奶换了新款助听器,还有个男生用第一笔收入带全家去厦门玩了趟——他爸爸在工地干了十年,从来没看过海。
现在街坊邻里聊起南康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的事,态度慢慢变了。以前觉得孩子不务正业,现在见面会打听:"你家孩子跟谁学的建模?""那帮小孩还收不收徒弟?"连社区都打算开免费的软件培训班,报名表刚贴出去就发完了。
昨晚路过街心公园,看见几个中学生坐在石凳上讨论参数化设计。穿校服的男孩举着手机比划:"这个榫卯结构渲染了五遍才通过,客户说要能看见木纹流动的感觉。"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恍惚间觉得像是某个设计工作室的深夜加班现场。
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"干活"这件事。当孩子们把家乡的产业基因转化成数字技能,当木匠爷爷的实操经验遇上孙子的软件操作,这种奇妙的组合正在改写很多规则。不过看着他们眼下的黑眼圈,还是希望这些聪明的孩子记得——该睡觉的时候,就别和客户较劲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