抚远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,门口暗号是否仍然使用
那个神秘的“通关密语”
前几天,跟一个老家在抚远的老同学闲聊,不知怎么着,就聊到了我们小时候的事儿。他忽然压低声音,带着点神秘兮兮的笑容问我:“哎,你还记得咱们抚远学校门口那个暗号吗?现在还有吗?”
他这一问,可算是把我给问住了。记忆的闸门“哗啦”一下就被冲开了。那时候,我们哪有什么智能手机,同学之间传递个什么“重要情报”,或者想确认是不是“自己人”,就靠那一句简短的暗号。有时候是一句歌词的下半句,有时候是个莫名其妙的外号,对上了,彼此就会心一笑,感觉特别酷。
这所谓的“暗号”,其实根本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秘密,现在想起来,多半是高年级的学生瞎编出来,觉得好玩,然后就在小圈子里流传开了。它可能这周是“天王盖地虎”,下周就变成了“星星点灯”,变化无常。但它代表的那种归属感和孩童时代特有的趣味,却是实实在在的。
所以,当我听到“抚远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”这个问题时,心里真是咯噔一下。是啊,现在还有吗?现在的孩子们,人手一部手机,想联系谁,微信一戳就到位。他们还有必要,或者说,还会觉得这种面对面的、古老的“对暗号”方式有趣吗?我琢磨着,这个传统的消失,恐怕是大概率事件了。
想到这儿,我特意去问了问家里还有在读小学、初中的亲戚家孩子。结果嘛,果然和我想的差不多。他们一听“暗号”这个词,先是一愣,然后哈哈大笑,觉得这简直是个上古时代的传说。他们的世界,被网游、短视频和各种各样的线上社区填满了,线下这种小团体的“秘密语言”,似乎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,那种渴望小圈子认同感的心情就消失了。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。比如,他们可能会用同一个游戏里的术语交流,或者共用一套独特的网络表情包,这些,不就是新时代的“暗号”吗?形式变了,但内核里那份寻找同伴、区分“我们”和“他们”的小心思,好像从来没变过。
这么一想,对于“门口暗号是否仍然使用”这个问题,我的看法又有点改变了。也许,当年那句具体的、流传在抚远学校门口的暗号,确确实实是消失了,成了我们这代人独有的记忆。但创造出这种暗号的行为本身,那种用独特方式标识群体、传递信息的本能,或许一直都在,只是我们这些大人,已经看不懂孩子们的新“密码”了。
偶尔路过现在的学校门口,看着那些充满活力的年轻面孔,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我们听不懂的话题,发出属于他们的、会心的笑声。我就在想,他们中间,是不是也正流传着某种新的“暗号”呢?那个对于抚远学校门口暗号的疑问,答案或许已经不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那份纯真的乐趣,以新的形式,在新一代人身上延续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