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海品茶上课群,凌海茶艺学习小组
茶水里的缘分
前阵子朋友拉我进了一个叫“凌海品茶上课群”的群聊。说实话,刚看到这名字时我有点懵,品茶就品茶,怎么还上课呢?带着几分好奇,我点了进去。
群里静悄悄的,没人斗图,也没人闲聊。正纳闷呢,管理员发了一条消息:“今晚八点,线上分享‘如何分辨春茶与秋茶’,欢迎带着茶叶来实操。”后面跟着几个新人报到,格式统一:“坐标凌海齿齿街道,茶龄齿年,求指教。”这阵仗,跟我印象里闹哄哄的群聊完全不一样。
第一次参加线上课,我随手泡了杯超市买的茶包。主讲的是位说话慢悠悠的李老师,他让大家先看干茶,再闻香气。当我跟着把鼻子凑近茶杯时,突然愣住了——除了点模糊的茶味儿,啥也闻不出来。可群里其他人却聊得热火朝天:“这款有豆香!”“我这个带点花果甜。”
那一刻我意识到,喝茶这件事,原来有这么多门道。以前觉得喝茶就是抓把茶叶扔进杯子,开水一冲完事。可在凌海茶艺学习小组里,连拿盖碗的手法都有讲究,叁指怎么放,手腕如何倾斜,老师们都会耐心示范。有人问“会不会很做作?”,老师笑着回复:“规矩不是为了束缚人,是为了让茶更好喝。你手法对了,茶叶舒展得更充分,自然更香。”
慢慢地,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。周末的线下活动设在城东的茶室,十来个人围坐一桌,各自带着不同的茶叶。记得有位大姐拿出珍藏的老白茶,茶汤橙黄透亮,入口甘甜绵长。她说是几年前偶然存下的,现在倒成了宝贝。大家传着品茗杯,你一言我一语,讨论着储存方法对口感的影响。
在这个凌海品茶上课群里,没有人高高在上地讲课。更多时候是像朋友间分享心得,老茶客会提醒新手:“泡岩茶水温要高,但出汤要快”;刚入门的也能大胆提问:“为什么我这泡茶又苦又涩?”氛围轻松得很,就像街坊邻居串门聊天。
说来也怪,自从加入这个凌海茶艺学习小组,生活节奏不知不觉慢了下来。周末不再睡到日上叁竿,而是期待去茶室坐坐。哪怕什么都不说,看着茶叶在杯中沉浮,闻着满室茶香,心里就特别踏实。在这里认识的茶友,慢慢从陌生人变成了能约着喝茶的朋友。
昨天又看到群里在接龙报名,这次是学习宋代点茶。我看着那条不断刷新的名单,心里暖暖的。在这个小城里,有这么多人因为对茶的兴趣走到一起,把简单的喝茶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。或许,这就是凌海品茶上课群最吸引人的地方吧——它让品茶这件事,变得既有滋有味,又有人情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