潞西小巷子招揽客人现象在哪些地方有,类似潞西小巷揽客地点
潞西小巷里的烟火气
前几天和老李喝茶聊天,他忽然提起在城南老街转悠时,看见好几个巷口有人站着招呼过路的游客。这事让我想起,好像不止那一片,其他地方也隐约见过类似场景。这些巷子大多藏在热闹街道的背面,青石板路歪歪斜斜的,两边是有些年头的矮房子。
要说具体在哪儿能看见这种景象?我琢磨着,大概有这么几类地方。首先是老车站附近,特别是那些还没改造的旧街区。提着大包小包的外地人刚下车,人生地不熟的,容易跟着招呼声往巷子里走。再者就是景区周边的背街小巷,虽说离景点就隔两条街,可租金能差出一大截。还有嘛,就是老城区的菜市场周围,白天人来人往的,总有些摊主会站在巷子口招揽顾客。
这些巷子的共同点是都不太起眼。有的入口窄得只容两人并肩通过,晾衣绳横在头顶,挂着还在滴水的衣裳。傍晚时分,巷子里飘出炒菜的香味,混着各家各户的说话声,倒别有一番市井气息。招呼客人的也多是住在附近的居民,倚在门框上,看见面生的就会搭句话:“进来看看呗,家里做的凉粉,祖传的手艺。”
藏在城市褶皱里的生意经
说起类似潞西小巷揽客地点这个现象,我倒想起邻省有个古镇的情况。那儿的老街巷子更窄,两边木门常年虚掩着,手艺人在屋里做活,听见脚步声才会探出身来招揽生意。和潞西的情况很像,都是借着老街老巷的氛围,做点小本买卖。
这种招揽客人的方式,说到底还是因为铺面租金太高。开在正街上,一个月挣的钱大半交了房租。退到巷子里,虽然客源少了,但成本降下来大半。有个开刺绣店的大姐跟我说,她在正街租过两年铺子,后来实在撑不住,干脆搬回自家临巷的房子。现在虽然要靠站在巷口招揽客人,但挣的钱反而更实在。
这些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小巷子,渐渐成了特色生意的聚集地。卖手编竹器的、做传统糕点的、修补老物件的,都选择在这里落脚。他们不需要华丽的招牌,靠的是口耳相传,还有那种藏在深巷等待发现的感觉。有时候客人顺着招呼声找进来,倒像寻宝似的,平添几分趣味。
不过这种情况也在慢慢变化。去年改造的城东片区,就把几条老巷子统一整修了,虽然看起来整齐不少,可那份随意自在的烟火气却淡了。这让不少老街坊犯嘀咕,既希望环境变好,又怕失了原来的味道。
现在偶尔路过那些还没改造的小巷,还能看见叁叁两两的店主在巷口闲话。见有生人经过,他们会自然地招呼两声,不会过分热情,也不会冷落。这种分寸感,是在这条巷子里生活多年才养成的。他们既是在做生意,也是在守着一种生活方式。随着城市发展,这样的场景不知还能留存多久,且看且珍惜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