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山站街快餐约学生,庐山学生快餐约见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21:18:39 来源:原创内容

路边摊的烟火气

傍晚时分,庐山脚下的站前街渐渐热闹起来。刚放学的中学生叁叁两两走过,书包斜挎在肩上,校服外套随意系在腰间。沿街小吃摊飘起袅袅炊烟,炸串在油锅里滋滋作响,烙饼的阿姨熟练地翻动着手里的铲子。这家“学生快餐”小店就夹在五金店和理发店中间,红色招牌被雨水冲刷得有些发白。

“老板,老样子。”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在窗口前站定,掏出皱巴巴的十元钱。系着围裙的老板娘头也不抬,利落地往铁板上磕了个鸡蛋,滋啦一声响,葱花混着蛋香瞬间弥漫开来。她在这条街做了十几年生意,看着这些孩子从初中读到高中,谁爱吃辣谁口味清淡,她都记得清清楚楚。

说来也怪,这条街上光是快餐店就有七八家,可学生们偏偏最爱往这儿挤。或许是因为老板娘总会偷偷给他们多加半个煎蛋,又或许是店里那张磨得发亮的木桌子,正好能挤下四五个人写作业。隔壁网吧的网管小张常来买盒饭,他说在这儿吃饭有种回家的感觉,虽然吵闹,但踏实。

正在等餐的间隙,我注意到墙角那张桌子。几个穿校服的女孩凑在一起,不是玩手机,而是摊开着物理练习册。扎马尾的姑娘正用铅笔在图上比划:“你看啊,这个力的方向要是搞错了,后面全完蛋。”她说话时眉头皱得紧紧的,旁边的短发女孩突然拍桌子:“懂了!原来要分解成两个分量!”

这时候,老板端着炒饭过来,顺手把她们桌上的空瓶子收走:“学习别太累,趁热吃才香。”他转身时朝我笑笑,“这些孩子啊,有时候讨论题目能吵翻天,比我炒菜锅铲声还响。”窗外暮色渐浓,路灯一盏盏亮起来,照在蒸笼升起的热气上,像是给这条老街罩了层柔光滤镜。

藏在市井里的温度

常有人纳闷,为什么这家其貌不扬的小店能留住这么多学生。要说味道,其实也就是普通的家常菜;要说价格,整条街都差不多。但如果你多来几次就会发现,老板娘总在柜台下面备着创可贴和风油精,雨天还准备了好几把共享雨伞。上个月有个男孩体育课摔破了膝盖,就是在这儿简单处理的伤口。

正在炒菜的老板突然关小火,探出头朝里屋喊:“那个穿蓝校服的小子!你妈刚打电话来说晚半小时来接,让你先把汤喝了。”被点名的男生不好意思地挠头,周围同学发出善意的哄笑。这种不经意的关照,反倒成了学生们默契的小秘密。

有个毕业多年的姑娘去年回来看老师,特意绕到店里打包了两份炒粉。她说在南京读大学时,最想的就是这个味道。那时她才明白,让人念念不忘的不仅是食物,还有那些争分夺秒写作业的黄昏,那些分享半块煎饼的同桌,以及老板娘永远记得她不吃香菜的习惯。

夜幕完全降临,路灯把行道树的影子拉得很长。最后几个学生背着书包离开时,老板娘往他们手里各塞了个橘子:“晚上看书别太晚。”她转身收拾着狼藉的餐桌,抹布擦过斑驳的桌面上不知哪个孩子留下的数学公式。钢丝球划过灶台的声音,流水冲洗碗筷的声音,混合成这条老街最寻常的夜曲。

街对面的奶茶店换了好几次招牌,隔壁网吧改成了生鲜超市,只有这家小店依然亮着温暖的灯光。明天清晨,当第一班公交驶过站前街,老板娘又会系上那条洗得发白的围裙,等着第一个来买豆浆油条的学生。或许这就是市井生活最动人的地方——总有些看似平凡的角落,默默守护着城市的记忆与温度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