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州学生品茶工作室,化州学子品茶工作坊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6:24:38 来源:原创内容

你有没有想过,在大学城角落里的那些茶室,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?那天路过化州学生品茶工作室时,我被窗边蒸腾的热气吸引了。几个年轻人正围坐在一起,对着茶海里金黄的汤色低声讨论,那画面就像老茶馆里突然闯进了青春气息。

推门进去时,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刚好在冲泡凤凰单丛。他手指稳稳提着壶,水流划出柔和的弧线。“这是我们工作室自创的‘叁段式注水法’。”他抬头笑笑,“学长说这样能让茶叶舒展得更充分。”空气中飘着兰花香,伴随着他手腕轻转的动作,我突然觉得,这哪里是在泡茶,分明是在进行某种艺术创作。

茶香里的青春笔记

工作室负责人小陈给我倒了杯熟普。他大叁学园艺,说起茶来眼睛发亮:“我们这儿不卖茶,只分享知识。上周还有个机械系的学弟,愣是把乌龙茶发酵过程做成了数据模型。”他指着墙上的活动照片,“每个月都有评茶会,同学们带着自己家乡的茶叶来交流,去年光茶样就收集了八十多种。”

这时候隔壁桌传来轻声争论。“我觉得水温再低两度更好”“但香气没完全激发啊”——原来是在准备茶艺比赛的排练。看着他们反复调整冲泡参数的样子,不禁想起实验室里捣鼓数据的自己。或许对这群年轻人来说,茶叶就像是会呼吸的实验材料。

化州学子品茶工作坊最让人惊讶的,是他们把专业知识和传统茶道结合得如此巧妙。生物系的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茶叶细胞,文学系的整理茶诗古籍,美院的学生甚至给不同茶汤色卡做了渐变命名。那片挂在墙上的“茶味地图”,用彩钉标记着同学们家乡的茶山,乍看还以为是社团活动展板。

茶杯中照见的人生

第二次去时正好碰上“新手体验日”。有个女生第一次拿盖碗,紧张得手指发抖,旁边的同学轻声提醒:“想象在握一只小鸟。”当她终于顺利完成冲泡,整桌人自发鼓起掌来。这种温暖瞬间,在竞争激烈的校园里显得特别珍贵。

小陈告诉我,他们最近在尝试把地方特色融入茶席设计。比如用化州橘红的花瓣点缀茶点,用本地红陶制作茶具。有次接待外校同学,他们特意准备了“化州叁味席”:橘普茶、糖心蛋、蜜饯拼盘,结果对方追问能不能定期举办跨校茶会。

现在每次经过化州学生品茶工作室,总能看见不同的风景。有时是专注的茶艺练习,有时是热闹的品鉴交流,偶尔还能瞥见有人对着茶汤发呆——可能是在写实验报告间隙来找寻灵感。这些年轻的身影与绵长茶香交织在一起,让人恍惚觉得,传统文化就在这样的日常里静静流淌。

临走前我注意到工作坊的留言本,某页写着:“原来茶汤的回甘,和完成课题时的感觉这么像。”或许这就是青春与古老技艺相遇时,最动人的化学反应吧。

推荐文章